知识典故
汪氏家族是南宋四明地区有特色的家族。汪氏在四明家族兴起虽快,但陨落也相当迅速:族人在科举功名与政坛乃至学术上的成就,难与史、袁、楼等著名家族匹敌。不过在思温、大猷父子两代,藉交往、婚姻等关系,拓展人际网络,让汪家与地方名门望族紧密联结,进而在四明地区的公共建设及慈善活动中,展现他们组织的长才,领导当地名族共同推动地方建设,使汪氏家族在高、孝、光、宁四朝,成为推动四明地区社会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这一时期,其实质影响力甚至超乎史、袁、楼等名族。
四明士族透过集体的力量,共同推动地区性的公益事业,包括乡曲义庄、学校及桥梁的兴修等。汪氏家族在参与地区性集体公益活动中,除了汪大猷在重修明州州学贡献力量外,在推动乡曲义庄上更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些集体的活动源于个别家族,但经由士族的个人或家族见的交流、激荡、影响,很快由个别行动凝结成集体的力量,成为四明地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义庄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自从北宋范仲淹创置家族内部经济互助的义庄以来,成为家族稳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自南宋以来逐渐风行。四明地区的士族在科举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为了避免家族各房支的不平等发展,创造竞争优势,对这种族内经济互助的义庄更是重视。
汪大猷在绍熙元年(1190)正式出现的乡曲义庄的创置过程中,不仅是捐助者,规约的草拟者,更是实际的运作者。整个四明乡曲义庄能克服困难,有良好运作,并行之久远,汪大猷的贡献是很卓著的,乡人为了感念他和史浩、沈焕,曾绘他们的像于庄所。
以汪大猷为首的四明士绅在学校与桥梁的兴建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是宋代士族起家的基础,除了富有者个别建立私塾或小型书院,来教育子弟及乡里之人外,州县学校作为地方正式“公共”性的教育机构,在文风素盛的四明地区,也一直受到重视。自庆历兴学以来,宋廷努力于地方教育,兴修学校,受惠于学校教育而崛起科场的四明士人家族,遂把兴修学校当做一项回馈社会的建设工程,莫不广筹经费,协助地方官,兴建教室。
淳熙十三年(1186),岳甫任知州,周粹中为州学教授,二人同谋改建州学,明州捐钱二百万缗。此时复任龙图阁待制的汪大猷与侍郎史弥大,共同出面“劝激士类,鸠材効工”。楼钥在大猷的形状中,对他在兴修州学的角色有详细记载:“庠校自兵火草创,岁久寖圮。劝率巨室,且为之文,谓崇释老之居以徼福,不如新夫子之宫以助风化。”(楼钥《攻媿集》)。
汪氏家族除协助兴修学校之外,也参与地方桥梁、堰堤的修筑。奉化县的广济桥俗名南渡桥,建隆二年(961)始建土桥,后来邑士徐覃改建为木桥。绍熙元年(1190)汪伋捐家财,重新建立,桥岸均立石柱、布板其上,十分坚丽。而在县北与鄞县为界的北渡,是两县百姓交易货物之地,却困于船师的多取。庆元中,汪伋请以私帑造巨舟;来往的商人每人收三文,士夫僧人道免费。这是汪氏便利乡亲之举。从上述事例,反映出汪氏家族参与地方公益活动、协力地方公共建设的情形。
摘编文献:
黄宽重著《宋代的家族与社会》,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