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
探究传统中国的经济型会社,不能不关注行业性的结社,如行会、会馆、公所与商会。将行会、公所、商会归之于经济型会社,自然无疑。至于会馆这一类组织,固然具有同乡会与举子应试停息之所的特点,从而夹杂着诸多政治性内容,但就其起源以及本身所具有的善会、合会等职能而言,仍与经济型会社关系颇深。
至民国初建,伴随着新国家建设的需要,更基于振兴实业的目的,于是各种实业团体应运而生。
从行会到“墟集会”
中国商业性结会组织,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至迟在汉代已经形成了商业性的私人结合。如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中发现题为“中服共待约”的一块木牍。到了唐代,更是已经形成商业性的行会组织,而且这种商业社团与民间宗教社团关系非浅。在唐代,民间流行宗教“社邑”,而有些社邑则由商业同行合力组成。据当时各行所刻石经的记载来看,唐代的行会至少已有小彩行、大米行、绢行、幞头行、肉行、五熟行、杂行等22行。唐代同业中的分工亦极为细密,如同为纺织业的行会,又细分为小彩行、绢行、布绢行、大彩帛行、丝绸彩帛行、丝绢彩帛行等。尤可注意者,唐代的行会不仅行内自相分别,而且自成社邑,以避免与民间其他宗教社团相混杂。
至宋、辽时期,这种商业行会犹然存在。从唐至辽的各种社邑来看,有很多仍是由行会成员合力组织的,分别有诸行市、彩帛行、椒笋行、果子行、杂货行、磨行、油行、新货行等。与唐代相比,宋代的商业更为发达,故行会组织更趋兴盛。
值得指出的是,宋代城市民间开始流行举行社、会,各行除参与宗教社邑外,尚以行会为单位组织各类社、会。每遇神圣诞日,诸行市户,均有会社,迎献不一。如七宝行,献七宝玩具为社,此外,“又有锦体社、台阁社、穷富赌钱社、遏云社、女童清音社、苏家巷傀儡社、青果行献时果社……”。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明代各地陆续出现了各种行会,如手工业行会中,北京的铜铁业就分为东行与西行。
自清季直至民国,工商行业分工之细,其“行”之多,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据《清季上海地方自治与基尔特》所统计,清末上海的行业分类已有62行。又据冼宝幹等纂《佛山忠义乡志》,民国十五年(1926),佛山工商行业共计有176行。
行会组织,自唐宋以来已然。至明清两代,行会开始发生蜕变,大抵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其一,时至明代,商人开始摆脱传统的行会团体,成立了“墟集会”,如明正统年间,邓茂七在福建年化县,聚众成立墟集会,成员多达数百人,邓任会长,“远近商贩,至皆依之”。至清雍正年间,山东高唐州等地民间推车之车户,开始成立车会,此即所谓的“盘手会”,显然属于运输业的行会组织。清代末年,京城伶界更是出现了伶人的行会“精忠庙会”。墟集会、盘手会、精忠庙会的出现,说明行会已非单纯的同行组织,亦非当时朝廷、官府的徭役组织,而是成为一种维护工商业自身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政治色彩的商人团体,显然已开了清末商会的先河。
其二,中国的行会制,不仅存在于城市,同样也在山区开始出现。清代涌现出来的“扒”就是典型例子,它既是商业组织,也是手工业组织,属于各业的生产组织。
其三,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所谓的“行”,大多是指“买卖交易之称谓”,然至清代末年,上海租界的巡捕房,亦已开始称为“行”。巡捕房不再列入衙署,说明商业化逐渐向衙门渗透。
会馆、公所的崛起及其发展
传统的行会只是商人之间松散的团体,无固定的聚会场所,不过凭行以示区分而已。相对于行会而言,会馆的崛起,则使商业团体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组织结构上,都大大前进了一步。
会馆的出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会馆为崇祀乡贤之地,春秋祭祀”。换言之,会馆是一种同乡会的组织,原为乡、会场寓考而设,其目的无非是“为奉祀事而联乡谊,且便于会议” (《江南会馆义园征久录》)。西人马西在《中国行会史》中,将同乡会馆的主要特征定义为“其全部成员都是来到外地的同乡官吏和同乡商人”,大抵把握住了同乡会馆的底蕴。二是明清时期,由于商人力量的崛起,商人为逐利而周游天下,在商业繁华之处设会馆,联乡谊,团结同行。会馆又是一种群体组织。它的设立,“乃依群为结合,特大群中之一小群而已”。所以,会馆又与会社团体关系颇密。
同乡、同业组织的名称,大抵可分为以下两类:一为会馆;一为公所。前者属于同乡的集合,后者属于同业的集合。同业的未必同乡,但同乡多半同业。
会馆作为一种组织团体,无论是同乡会还是同业行会,其起源大抵可以从传说与史实两个方面加以考察。就传说而言,其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远古甚至先秦时代。至于同乡会或同业行会出现办公场所,或者说“会馆”一称的真正确立,应该与元末明初直至明代中叶广泛兴起的“文会馆”、“讲学会馆”,以及“试馆”有密切的关系。如明末,由旅居北京的官僚为其乡人士子集资购产,辟有房屋馆舍,为应来岁考试旅居之所,名曰“试馆”,后亦称为“会馆”,但性质与商人会馆有所不同。
工商会馆、公所,其分布的数量与经济和商业的繁荣程度密切相关,亦即在数量上存在着地域差异性。如果说,在明清时期,会馆、公所大多集中于北京、南京、苏州、杭州等经济发达的城市,那么,自清末乃至民国时期,诸如上海、汉口等开埠城市,逐渐取代北京、南京、苏州等传统城市,成为工商会馆,公所最为集中的城市。据成立于民国元年的会馆公所联合会调查,当时汉口约有200个工商会馆、公所。又据民国十二年出版的《上海指南》,在上海境内,当时共有工艺公所58个,商业公所117个,此外还有新成立的农业团体、工厂联合会及商务运输工会151个。最值得关注的是,至清代中期以后,会馆、公所开始向市镇、乡村广泛渗透。(待续)
摘编文献:
陈宝良著《中国的社与会》(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