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
旧时道旁风雨亭因施茶而被称为茶亭。茶亭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慈善事业,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层慈善文化内涵与价值元素,具有积极的当代指导意义。
茶亭,即旧时具有施茶功能的凉亭.一般建于交通要道上供人歇脚纳凉、解渴休息以及休闲娱乐,乃民间一项重要的慈善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与广泛的社会基础。捐建茶亭历来都是被人们广泛看重的积德崇善之举,泽被乡里.福延子孙。因此,很多茶亭也被赋予了“普济亭”“施恩亭”“普渡亭”“翼然亭”等儒雅之名.其中蕴含了救世济人、慈悲为怀、福利民众的思想光辉,是涵养当代慈善文化的重要源泉。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捷,茶亭虽大多已经成为遗迹,但在某些交通不便、道路崎岖的山区依然有人坚守在茶亭为路人义务施茶。如浙江某些乡村始自初夏到秋凉期间依然会在茶亭举行施茶会,广西壮族地区至今仍保存着施善茶茶俗等。茶亭这一慈善事业能够千百年来赓续不断与其背后所凝聚的慈善文化有着深刻的关系。
一、茶亭慈善文化的形成
“茶亭”是由“亭”演变而来。古代中国在道路旁建有风雨亭,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因其具有免费施茶功能,故被人谓之“茶亭”。
关于“茶亭”,最早的说法出现于唐代吴郡人朱景玄的《茶亭》一诗:“静得尘埃外,茶芳小华山。此亭真寂寞,世路少人闲。”虽然此处的茶亭并无确切资料佐证就是施茶的亭子,但我们可推测茶亭至迟在唐代就已出现。唐代以来,随着茶文化的兴盛,社会经济的发展.饮茶之风日益普遍,商旅间的往来日益密切,加之旧时交通不便以及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所致.为解行人的行路之苦.亭逐渐有了施茶的功能.因此“茶亭”应运而生。
关于茶亭何时开始公益性的免费施茶。目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五代时期的“方婆遗风”传说。相传在五代时期,江西婺源有位姓方的老婆婆,古道热肠.看见古道上的行人行路艰辛、饥渴难耐,于是便在路亭为行人免费施茶,常年不断。方婆过世后。人们缅怀其恩德,为其立冢名日“方婆冢”。一开始施茶主要是个人的行为。在这种善行的影响以及现实条件的需要下,后来成为一项普遍的慈善活动。千百年来赓续不辍。如今,虽然茶亭已大多成为遗址.但是施茶已经成为我国各地特色的民俗。
二、茶亭慈善文化的特征
(一)民间性
茶亭慈善文化的民间性体现在:茶亭这一慈善事业大多由民众自发组织参加,且慈善资源来自民间的捐助。历史上,我国的慈善事业主要以官方救济为主;到明清时期这一局面发生了变化,民间的慈善活动开始活跃,成为社会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茶亭的修建也是在这一时期兴盛起来。茶亭虽大多是民间自发修建.但其修建运营有一套完善的组织运作,可概括为社会动员、筹集资金、修建茶亭以及运营维修四项程序。在整个过程中几乎都是民众自行参与,政府一般不予干涉。
社会动员主要由热心公益人士倡导并向社会发出募捐令.说明其是惠民的公益事业,以期获得各界的响应与支持。募捐令一般会翔实描绘道路之艰、行路之难,说明茶亭这一公益事业的重要之处。当然,茶亭给人以方便是不言而喻的.这种社会动员往往是行之有效,易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筹集资金。茶亭的资金来源主要由当地大户或豪门独资,宗族带头捐地、捐钱、捐物,或如乡贤儒士、僧侣等出面向民间集资。茶亭是富家大族投资的慈善事业之一。地方志中多有记载出资修建茶亭的人名,除了富户、世家大族的捐资以外,亦有民间爱心人士如僧人、妇女出面向民间集资或是独资捐建。所筹善款交由组织者或当地有威望的绅士、士儒保管,并张榜公布,随之便是具体的修建,竣工后一般都会在茶亭旁树功德碑,并刻上捐款人姓名以表彰善行。最后,挑选执行人做日常施茶工作,负责茶亭的日常运转。
从上述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茶亭的修建与运营有一套民间组织机构,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官府的直接参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官府对此无所作为.官府在茶亭修建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会以其名义向社会发出募捐令以征调相应的社会资源来参与茶亭的修建。此外,茶亭一般置于商旅要道,常有劫匪出没危害社会治安,官府会在茶亭派兵驻守以维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互利性
茶亭慈善的互利性体现在,茶亭的修建实现捐赠者与受赠者之间的共赢:捐赠方收获了尊重与满足:受赠者或是收获了一个就业机会、生活补贴,或是在旅行中获得一份保障。富家大族在捐赠茶亭中有着良好的心态,并不觉得是一种恩赐与施舍,而是将其当成是对自身道德的修炼,是自己作为士大夫所应尽的社会责任。这不仅给自己及家族收获好的声誉,载入家谱更是为子孙后代树立了好的榜样。
茶亭的执行人,一般由公众挑选乡里正义热心之人,这类人或是遭遇人生不幸的,或是经济条件极为困难的。捐资人给其劳务费,或是供地予其自给自足。但在有些地区也有捐建者不供应其生活所需,如在福鼎地区,煮茶人的日常生活所需都靠“捡茶厝”(稻谷)的方式来解决,即指烧茶人每年在秋收季节.到田间地头向农民讨取稻谷为来年烧茶积蓄茶资。值得一提的是。茶亭里的茶水全是免费的。但守亭人可在茶亭里贩卖甜点、小吃以及土烟等等获得一些额外收人.从而也形成了一个小经济圈。
综上可知.茶亭中所有参与者都在这项慈善事业中受益,无论是捐助人还是守亭人、路人,在这个过程中的幸福感是不言而喻的,茶亭慈善的互利性提高了茶亭慈善事业的吸引力。
(三)宗教性
茶亭慈善的宗教性体现在,僧人是茶亭修建的一股重要力量。行善积德是其重要的价值取向。茶亭的慈善文化融合佛教的慈悲观、修缮功德观与因缘业报说。这是茶亭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支撑。凡茶亭必有供神。一是为保佑行人一路平安,二是为保捐赠者家族兴旺。神龛一般设于侧墙正中位置,立神像,摆香炉,因陋就简,例如,在福鼎境内茶亭所供之神有观音、泗洲文佛等佛像。基本以佛教中的神像为主。此外,也有些茶亭会供奉土地、山神、白马明王等等。
慈悲精神是佛教教义的核心。慈悲即拯救正在饱受困苦折磨的生灵,并使其生命充满永恒的快乐。僧人正是出于佛教的慈悲精神。为解行人行路之苦、为了民众生活的更加幸福美满而集资建茶亭。在佛教慈善观的影响下,不仅推动了众多僧人参与到修建茶亭的义举,而且对中国民间社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民众乐善好施风尚的形成。
(四)公开性
茶亭慈善的公开性体现在.茶亭的财务都是向社会公开的.茶亭在准备动工之前,组织者都会张榜向社会公开修建资金以及施茶费用。不仅如此,走访现在的茶亭遗址,我们在亭碑里发现一般都会附上捐款者的姓名以及捐款数额。公开透明的机制是民众能够信任茶亭这项慈善事业的又一重要因素。(钟欣摘编)
摘编文献:
佘燕文、朱世桂、冯志洁、李曼雨著《茶亭慈善文化形成、特征及其当代启示》,《农业考古》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