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投稿
就像滑稽段子里讲的那样,扶老奶奶过马路和让座是小学生作文里人人都干过的好人好事。作为写作题材,这些事早已失去了新鲜感,但是,生活的真谛不过是平凡中的表露。在一个小学生不大的世界里,这样的助人已经够称得上是件“大事”了。
年幼的我享受着嬉戏打闹、卡通漫画的时光,所思所想都是直接而简单的。老师在课堂上频频教导,绿苗苗红领巾要助人为乐,比如扶老人过马路和公交车上让位给爷爷奶奶。我始终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我要把我的座位让给别人呢,我的座位没了不会难过吗。不解和教导在我的小世界里显得特别矛盾,一次放学,我打定主意要尝试一次、弄弄明白。
那是我每次放学都乘的公交车,原来熟悉自然的过程,这次却感到紧张了。一上车我便心想着,“不要有座位不要有座位”,因为没座位也就不用让了。事与愿违,车刚开动,我面前坐着的人就起身准备下车,我无奈地坐了下来。心里又泛起了嘀咕:“不要有老人不要有老人”。车一直开,我的心一直悬着,期盼着平安无事地度过这次乘车经历。车开到某一站,确确实实,有个老人上了车。我心里咯噔一下,先是感叹运气不好,又马上考虑怎么办。卖票员倒也并未招呼乘客让座,老人只是安安静静地站着,离我不远。车上的每个人都看起来一如既往,平静,但在一个孩子的心里正进行着尝试“第一次”的挣扎。我站起来大家会不会觉得很奇怪,我会很尴尬吧;我让座的话我就要站着了,这么沉的书包,我会很吃力的吧;老人不愿意坐怎么办,难道我再坐回去?许许多多的问题突然蹦了出来,我就像面临一件如人生抉择一样重要的大事。最后,我还是让座给了老爷爷,虽然那是经过了好几站路的犹豫以后。老爷爷轻声的谢谢让我脸颊绯红,连声说“我快到了,快到了。”而我居然紧张的下错站了,走了一站路回家。
时至今日,我仍清楚的记得,我当时并没有所谓“善”的概念,而是抱着既然都决定要尝试就不要退缩的心态让座的。那一件再微小不过的善事,是出于一个孩子对老师教导的尝试。孩时的我是胆小内向的,这样的举动已经令我紧张和忐忑了。表面上,它与“善”总有些出入。但现在想来,所谓善的种子,就是在这样微不足道又平凡无奇甚至没什么联系的举动中开始的。它需要点滴的积累来促成这样一颗种子,需要小小的勇气来实践自己的善心。正如我当时的经历,并非不舍得失去一个座位,而是担心舍去后周遭的眼光。对于很多人来说,“善”显得高尚却遥远,温暖却不易亲近,正是一种对陌生的胆怯令一些人望而却步。而在我小的时候我都敢去尝试,成长至今又有什么可以阻却我的善心呢?
“第一次”总是有些困难,从无到有是个突破,但习惯成自然就好了。
“第一次”不需要声势浩大,帮到别人,哪怕一点点,也是善事。
“第一次”,不要成为唯一一次,把它延续、将其发展,才真正具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