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
“我姓原,原子弹的原。”原公浦,一位84岁的老者,这样做自我介绍。他还有个雅号“原三刀”。
原公浦——故事的主人公,安详地端坐在椅子上,娓娓道来他与原子弹的故事。“我经历了‘看不见的刀山火海’。”原公浦说这句话时,眼里满是自豪。
1964年,经过12小时与原子弹的核心-——铀球的精密打磨,在原公浦最后“三刀”的磨砺下,铀球达到了组装标准,原公浦成功了!这是一项“看不见的刀山火海”,不仅要确保铀球质量达标,还要避免产生中子辐射的临界事故,打磨铀球的过程中,会受到中子辐射的影响,原公浦不得不穿上厚重的防护服,但加工标准不变,打磨铀球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铀球,是数万人经过十年的努力,从开采矿石开始,把原子弹爆炸的原料一步步从气体、液体、金属直到半球形的固体铀球,这是第一代原子弹科学家、核工作人员的心血,更是国家力量的象征。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是原公浦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成败在此一举。当他接受这个任务、准备走进铀球加工区域时,因工作需要保密,他给自己同单位的妻子留下了一句话“你把女儿带大。”妻子一下子就哭出来了,要知道,当时女儿才一岁。
这惊魂的十二小时,原公浦挺过来了。是他精湛的技术、稳健的定力、孤注一掷的决心,成就了原公浦,也成就了第一代原子弹人的梦,更助力了中国的强大。
“为什么会选择我?”原公浦是一个敢拼的人。自16岁从山东老家来到上海学徒,三年之内就达到了四级工的标准。他的心中有一个梦想——学习技术,技术强国。一边学技术,一边上夜校,一门心思钻研技术、加强理论学习。在国家需要技术人才的时候,他第一个报名,来到了茫茫戈壁滩,开启了他艰苦但伟大的梦想。
退休后,原公浦回到了上海。但原老退休不退志,积极作公益、弘扬正能量。作为一名老党员,他总觉得应该给后人留下些什么。他受邀到各地做报告,讲原子弹的故事,每一次近两个小时的报告时间,台下听众都竖起耳朵认真聆听,有的还会悄悄抹眼泪。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加入了梅陇镇“陇上益友”讲师团,就此,他的足迹遍及梅陇60多个居委会、15个村,给梅陇的党员群众带去原子弹的故事,带去国家技术强大的故事,带去人生理想的故事。
那些泛黄的工作笔记、擦拭地一尘不染的勋章,都见证着他的一生。有记者、医生在了解他的境遇后,都纷纷慷慨解囊。党委、政府、居委等也十分关心他,节假日期间,总会到他家探望他,给他鼓励,他还被评为第六届“可爱闵行人”。
“我现在生活很幸福,我的付出是值得的,感谢国家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参与到这项大工程中。我很知足,我不觉得我生病了很痛苦,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关心我,谢谢你们。”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正是有了像原公浦这样的无数为国、为民付出的工作人员,才有了如今强大的中国、美丽的中国、幸福的中国!让我们向这群可爱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