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
“陈家伯伯,哪里去啊?”“我到自留地里去除除草,顺便摘几个瓜给大家尝尝。”“噢,早点回来吃饭、洗澡啊!”在浦南的一间“农舍”里,一名妇女对已走出院子的老人说道。
其实,她并不是这位老伯的家人,而是叶榭镇堰泾村“幸福老人村”的一名护理员。
住在“幸福老人村”里还能去种地?是的,不仅如此,如果老人不想做饭、没热水洗澡,也可以去“村”里“蹭”;如果老人喜欢在自家享受清静的生活而又行动不便、无人照顾,可叫人上门服务;如果老人患病、受伤,需要康复,可把“村”里当医院,病好出院。总之,怎么方便怎么来,任性生活,按需“点菜”。这是一种新颖的养老模式,住在“幸福老人村”的老人都幸福地安享着晚年。
家门口养老 人性化设置
叶榭镇堰泾村“幸福老人村”,是我区第一家开办的长者照护之家,也是本市首家农村公益养老试点单位。
从远处看,“幸福老人村”置身于绿色的涵养林中,空气清新、幽静古朴,完全似一个乡土味十足的农家大院,深受那些无人照顾又不愿离乡老人的青睐。它占地面积8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全由农舍进行适老性改造而成。
根据实际需要,老人村设有长者照护、老年人助浴、老年人日间照料、老年助餐和乡村老年大学等服务功能,服务方式有24小时照顾护理的住养服务,有为就近乡村老人提供日间吃饭等的托养服务,有主动上门照顾的养老服务,让老人们自由挑选适合自己生活的养老方式。
时下,老龄问题突出,最传统的应对方式就是建设养老机构,但这种养老方式普遍是“关门”了事,老人多感不自由,有抵触心理,特别是那些在广阔天地里自由惯了的农村老人。而他们又不想去城里与小辈们一起生活,一是怕拖累,二是不适应。但留在农村只能朝看日出夕看日落,与孤独为伴,时间一长,心理难免出问题,生病时更是举步维艰。
“幸福老人村”创办人之一的蒋秋艳,曾对986名老人进行过调研,发现许多独居或少有人照顾的老人,性格比较孤僻,而“幸福老人村”就是为了能让这些老人过得像在家里一样快活,处处为老人着想,人性化设置,就连工作人员也尽量挑老人们认识的同村人,老人村不仅像家,而且比家更温馨。
照护更有方 治好疑难症
老人生病可住院,短时间的家人可陪伴,但最难办的是处于疾病康复阶段、需专业护理又无人照料的老人,而“幸福老人村”就能照顾这样的特殊病人。
顾老伯因脑梗导致脑瘫,已卧床18年,不能自理,且口齿不清,不能正常表述。到“幸福老人村”长者照护之家后,在家人的配合下,经过工作人员的精心护理和康复训练,他的康复状况越来越好,现在竟然能沿着院外的湖畔走上四五圈了,讲话也基本能让人听明白了。
而最令人称奇的是,有一名因下肢静脉闭塞而导致脚底皮肤溃烂、无法行走的范老伯,被4家医院认为腿部恢复渺茫,不愿收治。入住长者照护之家后,听说这里的医护人员有一个偏方,病魔缠身的他坚持要拿去一试,不知是运气好还是照护有方,不久,范老伯竟能渐渐站起来了。他激动地抓着医护人员的手不放,感谢老人村没有放弃他。现在,康复回家后的他,已能正常行走了。
这些患病老人选择这里养老的初衷,可能仅是需有人看护,但想不到的是,这里却给他们创造了奇迹。不得不说这里确是他们的福地。
信誉建平台 招来“干儿女”
“幸福老人村”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以独有的特色、良好的口碑,架起了老人同许多爱心人士和公益机构的桥梁,结对子、送温暖者不断。
84岁的王阿婆,没有孩子,养女也回到了自己父母的身边,平时照顾她的时间不多,故较内向,刚来时不爱说话,有些怕生。家住市区的蒋春健女士与她结对后,每隔几周都会赶到叶榭来探望她,有时还会带上家人。她常叮嘱工作人员不要告诉“王妈妈”她哪天会来,不是因为想给王阿婆一个惊喜,而是怕她会一直站在外面等。冬天的时候,蒋春健还给每一位老人准备一件崭新的羽绒服。大家都高兴认了个贴心的“干女儿”。而王阿婆也一直念叨这个“干女儿”,生日当天蒋春健送给她的花完全干了,她摆在床头舍不得丢掉。
现在王阿婆已变得十分开朗,脸上总是充满着幸福的笑容。
还有许多公益机构也常会来送温暖、举办各类活动,如教老人学沙画、做丝网花、听养生讲座等,有时候还一起做软糕、青团和南瓜饼等,老人们都“玩”得不亦乐乎。
参与“村”治理 住“村”如居家
“幸福老人村”的“幸福感”四处扩散,周边的老人羡慕异常。“幸福老人村”为此适时推出了茶馆式的“微孝早餐”,为附近的老人免费解决以往简简单单以“泡饭”将就的早饭问题,引来了百多名老阿伯老阿婆天天来“蹭饭”。这也使住在这里的“村民”能在边吃边聊中,融洽感情,了解世事。而且吃了早饭还可连中饭,饭后下棋、跳舞、做操,每天过得充实、快活。
有一名老阿婆,每天要走3公里多的路去吃早餐,她儿子表示不解,以为她贪小便宜。但老阿婆说她并不是吃不起,只是大家在一起很开心。有人为此情愿退掉单人或双人房,特地搬到费用相差无几的多人间就是图个热闹。
为了营造一个真正的家,“幸福老人村”下了不少功夫。它借鉴了业主大会的形式,成立了老年工作委员会,“老委员”们参加菜单制订,卫生、环境考评,工作人员考核等工作。老人们还自发做志愿者,轮岗打扫、洗碗等。这让老人们觉得自己像在家一样,有权利管理这个“家”,获得了很大的满足感。
“幸福老人村”以人为本的养老模式,适应了“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将农村资源和养老服务充分调动了起来,将就近养老工作做实做活了。
其实,我区早在几年前就已推出了日间养老照料点、老年助餐点和老年人助浴点等就近养老服务项目,只是较分散,形不成热点。目前,鉴于“幸福老人村”的经验、社会反响及公众的需求,我区在综合评估后,决定将这种新颖的养老模式完善后试验性地扩大到城区。今年,已有两家长者照护之家动工兴建,它们分别位于岳阳街道和九里亭街道,其中位于岳阳街道的有望于年底开业。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发展“幸福老人村”这样多功能的就近养老模式,会是一种大趋势,这也将会帮助更多的老年人幸福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