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3日16:49 来源:社企流
Photo Credit: 仁人学社
圣雄甘地曾经说过︰「贫穷是最邪恶的暴力。」贫穷可以逼人铤而走险,蚕食人的意志、尊严、追梦与创业的勇气,甚至要比其他人花更大的力气才能实现跨代脱贫。
国际贫穷钟(World Poverty Clock)实时报告全球贫穷人口数字,仍有多达5.9 亿人生活在贫穷线下,占全球人口8%,当中有5 千万人每日生活费不足1.9 美元。要解决贫穷问题,很多人会想到派钱和运送物资,但愈来愈多学者更倾向发展「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或提倡「全民基本工资」(universal basic income)。
而今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籍印裔经济学家Abhijit Banerjee、法国经济学家Esther Duflo 及美国发展经济学家Michael Kremer 则提出用「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来纾缓全球贫穷问题。
医学方式检讨问题
「随机对照试验」不是新鲜事物,早在1950 年代已成为医学界在测试新药效果时常用到的评估方法,但近年才开始流行在经济学界,甚至成为最新的公共政策分析工具。
理论的灵感来自于医学界中常做的实验,把病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是对照组,另一组是实验组),各自接受不同的治疗,然后对比治疗成效。3 位诺贝尔奖得奖人就把这理论的异曲同工之处放进经济学,不着眼研究贫穷的因果关系,而是观察一些理论经常不会触碰的地方,仔细观察及反思问题的核心。
譬如很多人习惯从社经地位看学生的升学率,并会假定来自中产家庭的学生普遍升读大学机会高于贫苦学生。但若套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研究员不会看重社经地位如何影响升学率,而是抛出一些介入,看哪一种方法能有效协助贫苦学生成功入读大学。
这个研究方法的优胜之处,就是避免把贫穷由头到尾研究一次,而是集中分析介入手法是否真正带来实时反应,改善状况及发掘其他隐性问题,做好预防措施。
得奖人之一Banerjee 小时候也经历过贫穷,深知个中苦楚。58 年前他在印度出生,与家人居住在加尔各答的简陋小屋。虽然他们一家不算是最贫穷的家庭,但由小到大都与贫民窟的小孩为邻,有朋友因为家境清贫无法上学读书,「用知识改变力量」似乎成为空空而谈的想法,于是年纪轻轻便立志要研究贫穷议题,花了20 年时间拆解贫穷的复杂性。
他的学生兼妻子Duflo,小时候的生活比Banerjee 幸运,出生在巴黎,小时候接触过一本关于德兰修女生活在加尔各答的漫画,内里描述印度是一个人满为患的城市,居民平均居住在仅有10 方呎的空间。
到她成为研究生有机会造访印度,重新认识贫穷的定义,若只用每日收入少于两美元来窥探贫穷世界,仍然难以解释为何世界各地捐献大量粮食和物资,穷人如常过着质量较低的生活。
2003 年,Banerjee 和Duflo 在麻省理工学院成立Abdul Latif Jameel Poverty Action Lab(又称J-Pal),在数十个国家展开小区实验,包括印度、智利、肯尼亚、非洲、印度尼西亚等,收集穷人日常生活数据,观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决策,并出版了Poor Economics 和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 两本具影响力的书,更伙同哈佛大学教授Kremer,不断改良测试。
于过去十多年间,他们在十多个发展中国家展开超过200 个贫穷介入的小区实验。例如,他们不知道发展中国家的家长会否关注小孩子的营养不良问题,于是订下了「饮食选择限制」和「生育数量」作为研究变项。
结果发现,孩子太多不是家长紧缩食物开支的主要原因,反而是因为市场一直缺乏充足的健康和营养食物供应。城市贫穷人口甚至比农村贫穷人口更愿意花钱购买健康粮食。这一研究结果颠覆了大众的想法,贫穷人不是只求安饱,对食物没要求。若然市场有他们所需的商品,而他们手上有钱,仍愿意花钱购买,去维护小孩的营养健康。
理论偏见窒碍救援
然而,国际人道救援和发展经济学却容易出现「理论偏见」,把贫穷人简化地描述成「爱吸收热量的分子」,不断向他们提供碳水化合物。结果国际社会不断耗费数千亿元在粮食援助计划上,但一直令穷人觉得不讨好。
又例如,我们都知道为孩子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他们患上感冒的风险。但偏偏穷人很容易受左邻右里的言行影响,作出非理性的选择。即使医护解释疫苗对预防疾病的作用,他们也放弃接受。于是J-Pal 研究团队在印度一处偏远的村庄,尝试定期摆放接种疫苗的流动站,并带同一袋载有一公斤的小扁豆,送给愿意接受疫苗的家长。
结果赠送扁豆的奖励作用提高了免疫接种率达39%。而对照组的接种率只有6%。这些研究看似并非学术研究,但带出扶贫的方法不一定采用宏观经济手段,有时微小、毫不起眼、灵活、从穷人生活出发的微观经济介入,制造出来的社会效益可能比想象中巨大。
2015 年Banerjee 和Duflo 的随机对照试验得到《经济学人》的欣赏,以〈In praise of human guinea pigs〉为文章标题,把人类比喻为葵鼠,既是科学实验用的测试对象,也是协助别人寻找治理贫穷方法的英雄。
Banerjee 和Duflo 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消除贫穷的灵丹妙药,但相信「贫穷国家不会因为贫穷而注定失败,或者因为不幸的历史而注定失败」(poor countries are not doomed to failure because they are poor, or because they have had an unfortunate history);反而「无知」(ignorance)、「意识形态」(ideology)和「习惯」(inertia)会阻隔国家管理人对贫穷人士的理解,制造政策距离。(任真摘)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简介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是由上海市政协、上海市文明办和上海市民政局发起,经上海市社会团体登记机关核准登记、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自1994年5月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的宗旨,“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的理念,以及“人人可慈善,行行能慈善”的信念,致力于发掘慈善资源,实施慈善救助,传播慈善理念,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广泛动员民众和团体参与,聚社会之善,成社会之爱。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 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 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 产生了深刻...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网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