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晚清晋东商人张士林的慈善教育活动

2021年8月24日12:47 来源:上海慈善网

  张士林作为晚清晋东商人的典型代表,因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学教育,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成为晋商慈善活动转型的先行者。其慈善救济活动受到了儒家“仁爱”思想、关公忠义诚信文化、家族行善传统、晋商慈善伦理等影响,张士林在十八岁时,便继承父业,主持家政,整顿商号,体现出了过人的才能,在整个家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商业的发展推动张士林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支持和援助民间慈善活动,兴办学堂,大力发展慈善教育事业,这是其自身思想和行为转型的开端,之后爱国争矿的国家慈善活动,其慈善思想在不断得到升华,加剧了慈善活动的近代化转型道路。

  张士林慈善活动的关注点不仅仅是放在对贫弱困苦等弱势群体的物质资助上,还在精神层面上积极引导从而做出正确选择。所做慈善活动也从与他们有血缘关系的宗族亲人,有地缘关系的社区邻里,再到超出血缘与地缘关系的同乡等,是晋商慈善活动近代转型的典型人物。

  清末,张士林为提携后辈,在官沟兴办了两个家塾,一个是为初学儿童办的童生班,一个是为应科举的童生办的启蒙班。在张士林办学的带动下,小河石登元办起了私塾学校,白羊墅周家也办起了义塾。

  此次办学共招收学生四十名,并以优厚待遇从平定城请来两位学识渊博的老师,一位是教童生的王家橼老师,另一位是教幼童的张宝贤老师。王老师学识渊博,在平定县里任教多年,所教学生中中举人者不在少数,中秀才的人数更多,所以王老师在平定县一直享有名师的声誉。虽说是张家设立的私塾,但张家也只有张鸿寿一人在此读书,其余均为平定县西乡附近来此借读的贫困人家子弟,几年之后,西乡一下子就出了王作宾、高涤源、王守正、王定远等五名秀才。张鸿寿也在州考中获得第一名。

  清末,在“废科举、兴学堂”潮流的影响下,张士林将两个家塾合并为一个学堂,并改名为“养正小学堂”,学校一切费用仍由张士林一人承担,学校仍然请两个老师来教学生,一位是之前教童生班的王家橼老师的次子王士选,来教学生国文,一位是小阳泉村的刘连芳老师,负责教算术、体操等。学校名义上起名为“观沟养正小学”,其实是张士林开办的私立小学。1909 年全县会考中,养正小学堂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民国二年(1913),平定县在赛鱼成立第五高等小学,那时乡里人普遍认为,笔算不如心算快,洋书(当时人们对新课本的称呼)不如古书好,国文没有“四书”深,又怕多花钱,都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去五高读书,学校里学生寥寥无几,张士林得知此事后,深知知识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并意识到传统的慈善救济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进步,不能达到救助灾贫的长远目标,近代教育的缺失,势必会造成国家的疾病,于是开始思考另一条慈善教育道路。他主动提出将养正小学堂并入五高,并将自己的两个儿子、两个孙子送到五高学习,来提倡新学。1914 年,第五高等小学成立的第二年,在五高读书的学生寥寥无几,张士林了解到外村学童不去五高上学的原因是家长怕花钱(因为学生要在学校起伙),他便动员学生家长让学生继续读书,张士林不仅自掏腰包自己拿出500 吊钱资助学校,积极动员阳泉的郗家拿出100 两钱作为学生津贴,成立了津贴办公室,由学校老师管理,存放在赛鱼村的几家大型商行。他们将收取的利息分成三级,每学期资助贫困学生,如若当时利息不够,则可以启动基金。此法施行后,对五高的发展和当时阳泉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并且逐年增长。后来,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原来的校区容纳不下这么多的学生,张士林就为了学生买下了一所院子,租了六间窑洞,三件瓦房作为学生宿舍,为教学提供方便,后该校在官沟村又设立了一个分校。学生人数的大大增多,津贴数目不多,就不再是所有学生都给与津贴的补助,只把津贴提供给家庭实在困难的学生,在张士林的帮助下,后来所需津贴补助的学生大大减少,张士林提议将剩下的一小部分基金转增给学校教学使用,为学校增添了一些必须的教学设备。张士林不仅重视人才的培养,还有意创办地方新式教育,响应地方号召。有效的改善了当地的教育匮乏局面,并加快了慈善活动的近代转型。

  张士林兴办学堂的做法吸引了一批贤才到本地,活跃了当地的文化氛围,资助贫困生入学等一系列善举活动为广大的贫寒子弟提供入学受教育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地方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对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张士林兴办学校的带领下,其他各地也开始兴办学校,推动了阳泉地区文化水平的提高。张士林对地方教育事业方面所做的贡献,除了开设家塾之外,还兴办义学,招收族内的贫困子弟入学读书;除为本族内的子弟提供教育资源,还涉及到社会的乡民子弟;不仅自己做慈善,还将慈善理念渗透到地方的教育事业中。

  张士林慈善活动的近代转型是近代中西方慈善思想观念碰撞的必然结果,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和西方社会福利观念的引进加速了其慈善活动的近代化转型,张士林作为阳泉慈善活动的带头人,对晋商慈善活动的近代化转型起到了推动作用,慈善活动的转型历程体现了晋商转型时期慈善方式由“养济型”向“教养型”过渡、慈善范围由“区域性”向“全国性”过渡的特征,不断推动着中国慈善活动近代化的发展。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经商发展与慈善活动的关系和中国慈善活动近代转型中的家国情怀,并为当代慈善活动发展提供了借鉴。(钟欣摘编)

  摘编文献:王雅《晋商慈善活动的近代转型:以张士林为个案》(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年)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