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日16:27 来源:上海慈善网
明清时期,苏南望族普遍崇文重教,倾心于科举。科举废止后,在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技救国的时代大背景下,苏南义庄宗族顺应潮流,重新谋划宗族发展路径,接受新式教育理念,积极资助子弟接受高等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并将学习理学、工学、医学、商学、法律、军事、师范教育等学科专业的族人置于义庄资助的优先地位,凸显出丰富的时代内涵及其与时俱进的发展面向。
在传统社会,科举入仕是世家大族追求的最高教育目标。鸦片战争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巨变,科举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遂迭遭有识之士的猛烈抨击。科举制的废除切断了世家大族子弟读书仕进的道路,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阵痛无疑是巨大的。不过辉煌的家族科举史并未成为苏南望族教育转型难以逾越的藩篱,相反,正因他们拥有较优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视野开阔,最先涉足新学。得风气之先的江浙大部分地区,在清末民初就迅速接受并采纳了新的教育思想,以引人注目的进度和包容度推广了新式教育体制。在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技救国的大背景下,苏南义庄宗族顺应时代潮流,重新谋划宗族发展路径,快速转身,接受新式教育理念,积极资助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甚至出国留学,培养新型人才,并将学习理学、工学、医学、商学、法律、军事、师范教育等学科专业的族人置于义庄资助的优先地位,凸显出丰富的时代内涵及其与时俱进的发展面向。
苏南义庄宗族的重教情怀
明清时期,苏南地区不仅经济发达,且素以科名鼎盛、学风昌盛而闻于世。明人徐有贞曾无不自豪地说:“吾苏也,郡甲天下之郡,学甲天下之学,人才甲天下之人才。”清人陈夔龙亦有“冠盖京师,凡登揆席而跻九列者,半属江南人士”的慨叹。据统计,清代全国共出状元114人,江苏49人,排名第一,苏南地区则占41人。
读书离不开经济支撑,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苏南大族之所以成为科举人才的输出重镇,与其强有力的经济支持是分不开的。这些世家大族往往公产雄厚,或设祠田,或置义庄,以之祭祖、恤贫和兴教,尤其在资助族中贫弱子弟接受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苏南宗族对子弟的教育支持具体表现在助学、助考和奖励科举等方面。在助学方面,苏南宗族或自建书塾延师教育子弟,或为读书子弟提供束修费用。为检测子弟的读书状况,并加以监督激励,科举望族每年会在祠堂或义庄里定期举行月课,优者奖给花红,劣者受到斥责,甚至会被取消受助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子弟是宗族的希望所在,苏南义庄宗族对其资助力度颇大,所谓应试者有助、中式者有贺,且不分贫富。如大阜潘氏子弟应试资助的标准:子姓应试县府试各给钱一千文,院试二千文,入泮四千文,岁科试二千文,补廪四千文,乡试十千文,中式十千文,会试三十千文,中式二十千文,不分有力无力。吴县彭氏的气魄更大,子弟参加县府试正场助五百文,每覆一次及考性理三百文,生童岁科试正场及经古覆试与县府试同,入泮贺四千文;乡试助十千文,中式贺十千文,解元倍贺;会试助三十千文,中式贺二十千文,会元倍贺,状头两倍贺,榜眼、探花、传胪倍贺。赴试北闱者倍送,留京应试者乡、会俱减半,五贡视乡举十之六,不论贫富一概致送。
明清时期苏南望族视子弟读书为宗族最高事业,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经济上予以有力支持,组织上进行精心安排,加之科举文化资源积淀深厚,成为科举人才的输出重镇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新式高等教育的投入
科举废止后,读书入仕的直接通道中断,但接受新式高等教育仍是个人和宗族地位上升的基本途径,如川沙《同本堂义庄章程》中明确表示:“欲谋宗族之昌大,急以养成高等人才。”有学者研究表明,地处开放最前沿的近代上海,因工商业发达,相较农业社会,生存竞争日趋激烈,需要更多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劳动者,教育对个人生计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在此背景下,义庄宗族普遍出现教重于养的倾向,强调培养族人的自养能力。其实不仅上海地区这样,苏南其他地区也是如此。面对社会的急剧转型,世家大族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对原有的宗族教育体制进行自我调适,才能实现宗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其世代相袭的重教情怀不会改变,鼓励并支持子孙攀登教育金字塔顶端的目标也不会改变。
清末民初,苏南世家大族为了在高等教育上抢得先机,继续保持宗族发展的内在动力,宗族共同体投入了大量的教育经费,并根据学制的变化,制定了相应的资助措施。科举停废,大阜潘氏于光绪三十二年即对旧规进行变通,参照科举助费的等级对子弟应考官立学堂、京师大学堂、出洋留学分别资助,显示出科举望族的政治敏锐性及其一贯的重教风范。当然,不同宗族基于公产的多寡,资助子弟读书经费多少不一。总体而言,有信心和魄力资助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宗族,基本上是世家旧族,经济实力均不弱,资助力度都不小。就资助形式而言,多数宗族采取按年发给学费的方法开展资助。如嘉定练西黄氏子弟入高等专门学校者,义庄岁给学费补助金银二十元。上海法华镇王氏义庄对考入大学子弟年给一百元补贴。
宗族为子弟提供学习经费资助,为收到实效,也会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无锡蔡氏义庄的补助费于年、暑假后学期开始时分两期支给,大学生须提示学校证明书,必须及格升级方得领取,如总平均不满六十分,或本学期所选各课程有四分之一不及格者,均停止补助。连续两年不进级者,永远停止。留学外国者,每学年一次支给,于额定年限内责其报告学业,并以所入大学或专门学校规定的毕业年数为准,及期末毕业者停止,因病延迟有据者展期一年。
结语
科举废除后,苏南望族积极支持子弟接受高等教育,使其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一是世家大族重教观念使然。望族的构成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方面基本要素,而在传统苏南社会,真正的望族必然是文化型望族,他们以科举为依托,构筑了一条从科举(文化)到政治(仕宦)再到经济(商业)的良性发展路径和模式。因此,无论社会怎样变迁,重教之志不变乃是苏南望族的基本风范。二是世家大族本身具有文化和政治优势,社会资源丰富,视野较一般宗族开阔,能够廓清形势,坚定地追随时代步伐。科举废止次年,众多世代簪缨的苏南望族即重新制定了宗族教育方案,谋划宗族发展路径,以适应重大制度变革后的宗族发展需要。三是世家大族公产经济实力雄厚,能够为子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有力支持。清末民初是祠堂、义庄发展的鼎盛时期,而苏南地区是义庄发展的核心区域,义庄基本功能之一即是兴办教育。科举废止后,义庄快速调整兴教措施,创办新式学堂,资助子弟接受高等教育,赋予教育兴族新的时代内涵。四是教育救国等思潮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的边缘,救亡图存已成为时代的主题。苏南宗族的有识之士秉报国之志,倡导并支持子弟报考新式高等院校,或出洋留学汲取新知,践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工业救国等理念,成为新式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和主要获益者。(钟欣摘编)
摘编文献:李学如《从科举到高等教育:近代苏南义庄宗族的教育转型》,《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21年10月第11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