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传统慈善的赈恤、劝惩与社会保障功能

2022年1月10日16:51 来源:上海慈善网

  慈善赈恤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重要内容,有效地缓解了中国传统社会运行中出现的诸多窘境。传统社会的慈善包括官方慈善机制的健全与发展,也包括民间慈善行为的不断壮大与社会保障功能的不断延展,这种官民相得的传统推动着传统社会形成了畅通的社会流动机制、积极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和富有效率的社会保障效果。

  本文主要以福建民间遗存的数通碑刻为例,阐释传统社会赈恤性慈善事业的社会需求、传统慈善劝惩、引导社会风尚以及传统慈善突破家族、乡族、村 社等狭小范围,逐渐演变为社区、跨区域的社会保障事业的历程,揭示中国传统社会慈善事业存在官方主导、民间社会积极呼应、官民相得、延续发展等特点,从而确保了若干慈善事业并不因为时局动荡、王朝更替乃至外敌入侵而中断、衰败等。

  传统社会运行与赈恤性慈善的孕生

  社会运行过程中,因为人生各阶段都可能遭遇疾病、事业挫折、自然灾害、战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处于暂时乃至长期窘迫的状态,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群体性的,乃至区域性或全局性的窘迫, 都需要有一种救急机制,对其加以缓解。

  缓解的机制可以来自官方,这必须以官方健全的机构设置为前提,机构的健全又需要必要的财政 经费为基础,这在早期国家阶段往往不易达成,即使一度达成也可能遭遇诸多限制而被减损。缓解的机制还可以来自民间社会,这必须以民间富民阶层的出现为前提,他们的积极倡导和带头捐献往往是 窘迫出现时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办法。以自然灾害为例,因为来自官方的各种救助往往还要走各种程序,无法最短时间内落实到位。而且有些被勘定为小灾的灾害时常不在政府的赈恤范围之内。民间社会的富民阶层或是乡绅,或是富商,在科举兴盛之区和商人群体壮大的地方,这类人群往往较多,也较易于发挥其作用,他们将赈恤也当作人生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在外经商的同籍商人组建会馆,一方面可以为同乡中遭遇窘迫的人们提供赈恤性慈善支持,包括施棺、建义冢、开设诊所、建立义学等,有时还因为财力雄厚,进一步扩大到邀请戏班表演家乡戏、让同乡人在节庆期间吃家乡菜、说家乡话,排解胸中积郁的思乡之情。另一方面,已经结为团体的商帮也为树立自我的良好形象,在地方社会的公共事业中显示自己的力量,于是就有施粥、育婴、养济、施药乃至修桥补路、襄助消防、补足教育等公益举措。由于中国传统社会逐渐形成了“官民相得”的政治文明观,因而虽然传统社会中 不断出现各类窘迫,但是或出于官,或出于民的赈恤性慈善活动都能及时地施策,对之进行缓解乃至 消除,从而使中华民族不断排除艰难,走向新生。以始建于宋乾道六年(1170)的瓯义仓为例。该义仓是地方人士为备荒赈民,倡议官民协办,输谷设仓,曰“常平仓”。元代一度废置。到清道光十五年(1835)再经乡贤蒋蘅倡导,充实仓储,改名“建郡义仓”。设在瓯宁县辖境平理坊内(今御花苑北侧),仓内设16廒,可储谷万余担,凶荒之年则开仓平粜。

  传统社会中的劝惩观念

  中国传统社会依赖较明确的是非观而得以延续,遇到窘迫的情形可能是多种多样的,鳏寡孤独废疾者往往天然就应该是慈善赈恤的对象,对他们普遍性的赈恤应该是社会的常态。但事实上,中国传统社会较明确的是非观又注定了社会中的赈恤往往附加上对道德品行的考察,所谓“寓劝惩于赈恤之 中”。譬如江苏吴江沈氏“其年高有德及寡妇之守节者倍焉,其不孝不弟(悌)、游堕无业者斥弗给。”长 洲陈氏“更设向善、力学、守节三规,岁举优给。”家规家训中多有劝励家族成员努力向上、向善的规条,这样最大限度地给贫寒却力求上进的子弟们以向上发展的空间。有时义学、义田能给他们解决求学用书文具、赴考路费等的支持,对于支持子弟求学的家庭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也极大地调动了读书向学、努力向上的积极性,引导着全社会的正气。

  福建政和县地处闽北山区,古时交通闭塞,文教相对落后。东平镇又处于政和之西北隅,水陆两途尤欠便利。清道光十八年(1838)春,东平人、补博士弟子员宋捷登(号云峰),率里人倡设义学于东平西街,置田800亩以赡生徒,并躬聘宿儒蒋蘅为师。因此东平士子学业大进。为鼓励学子参加乡会试,义学通过学田佃租,分别给予不同数额的资助。为确保此善举的顺利进行,宋捷登又与义学诸董事一起制定了 《义学规约》8条,道光二十三年(1843),该规约被宋捷登之子宋仁杰刻在石碑上。光绪年间,宋仁杰之子滋耆再制订《东平义学董事章程十一则》,进一步规范了义学的管理。道光十八年《义学规约》的基本内容是:“一、董理钱谷出入各项,由绅士公举其人。所有应办事宜,惟董事主议。每岁集同仁秉公核算。二、 义学之设,专为培养人才,总须由地方绅士躬聘名师,到馆按月三课,勿致有名无实。三、生童膏火,此时经费不敷,未能预为限定,暂行按课每人奉卷资钱一百文,嗣后董事量力为出,临时酌增可也。四、恭逢恩科大典,乡试每人奉钱六千文;会试每人奉钱三十千文;拔贡、优贡、朝考与会试同;副贡、恩岁贡入都考职 与乡试同。五、修葺书院等项,均在此租谷酌用。六、春秋两社,今举在庠八人专管,除各项喜金及现在公项出息二十八千八百文外,如有不敷,方向义学董事处开支。七、收租谷价,本年支销照本冬价算,如有存积,照次年支销时价算。八、义学租谷,理应年清年结,如有佃欠,董事集同人清查,禀官究追,毋稍徇隐,以昭核实。”严密的义学规约有力地推动了政和县东平镇的教育事业发展,明确的资助额度彰显了东平宋家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昭示着善事善做,必将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家族内设置学田奖励子弟们读书向学在闽粤、江浙、徽州等地普遍形成风气。商业发展,某种程度上滋润着 学校教育的发展和民众文化水平的普遍提升。也确保了积极向善、世代相沿的风气的延续。

  传统慈善社会保障功能的拓展

  作为民间社会的慈善事业最初在家族范围内进行,但是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和慈善观念向全社会的扩散,慈善服务的范围也随之不断有所扩大,从家族内扩大到乡村,形成会社,又继续从乡村扩散 到城市,形成家族性会馆、地域性会馆。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同仁堂、漏泽园、养济院、育婴堂、义渡、茶亭、消防队等。近代以来这类慈善性社会保障机构的建立,极大地缓解了因为战争、灾害、流行性疾 病、交通障碍等造成的窘境。以明清时期的福建为例。明代云霄县创立义冢。儒家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重视人体观念,义冢正是为了维护人体的尊严,突破了土著流寓、行商坐贾的界限,表现出较为博大的人文关怀,这当是慈善功能的贴切体现。寿宁县清源乡三望洋桥是康熙年间当地公捐建成的桥梁,这里是闽浙两省的主要通道,是寿宁通 往福安、政和、庆元等地的必经之路。康熙三十二年(1693)修《建宁府志》记载:“万春桥,在三望洋,叶志庆等建。”该桥之上还专门设立了一座茶亭,方便来往行人能休憩放松,这种“烧茶济渴”的做法带动了当地商贸业的发展。

  余论

  传统慈善在中国有着悠远的历史,有本土文化的思想根基,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慈善赈恤有效 地缓解了中国传统社会运行中出现的诸多窘境。传统社会的慈善包括官方慈善机制的健全与发展, 也包括民间慈善行为的不断壮大与社会保障功能的不断延展,这种官民相得的传统推动着传统社会 形成了畅通的社会流动机制、积极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和富有效率的社会保障效果。近代以来,西方慈善观传到国内,教会、传教士等兴办了一些带有西方色彩的慈善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慈善可以被忽略,也没有导致中国传统慈善的销声匿迹,而且中国传统慈善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在化解近代社会困境方面多有贡献。(钟欣摘编)

  摘编文献:王日根《略论传统慈善的赈恤、劝惩与社会保障功能——以清朝后期福建乡规民约为例》,《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9月第49 卷第5期。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项目之一,经过28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