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潮汕善堂文化特色

2022年7月28日9:40 来源:公益时报

  潮汕文化是潮汕人在长期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以潮汕方言为纽带,以潮汕民俗为主要内容而主要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善堂文化是潮汕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潮汕善堂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潮汕慈善文化的核心

  “善堂”一词,究其字义,是指兴办慈善活动的场所。潮汕第一座善堂是潮阳和平报德堂。自此以后,潮汕大地纷纷建起一座座善堂。据《善堂春秋》所载:在潮汕善堂“全盛时”的清末民初,共有500余座。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称赞说:“岭表构建善堂崇祀祖师,几无处无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潮汕地区有近1000家大大小小的善堂,大部分村镇都会有一家善堂,有的村镇甚至有二三家。存心、诚心、慈爱、诚敬、延寿为潮汕最著名的五座善堂。

  潮汕善堂文化源起于大峰信俗。善堂最早诞生于潮汕,第一座善堂和平报德堂就是为报答大峰祖师恩德而建造的,是大峰信俗的产物。大峰信俗的核心就是慈善。大峰祖师慈悲为怀,施医赠药,建桥利民,做了许多善事,和平乡民建造报德堂,笃行义善,成了后来遍及潮汕及海外各地善堂的祖庭,形成以慈善为核心的大峰信俗,从而创造了潮汕善堂文化,开启了潮汕慈善文化。

  潮汕善堂都奉行济世利仁的宗旨。慈悲为怀、济世利人是大峰信俗的核心内容。在大峰信俗影响与推动下,潮汕善堂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各自尊崇大峰“立善堂,行善事,利己即利人,救人必自救,积善之家,天必赏之”的遗教,以济世利人为宗旨,在当地积极开展和推行各种慈善工作。

  善堂是专门做善事的机构与场所。明朝成化五年(1469年),潮汕一些县开始设立专以收留孤老残疾和无依流丐的“养济院”。自光绪年间开始,潮汕地方绅商也积极倡办善堂,光绪六年(1880年),乡贤丁日昌倡办揭阳善堂,“所筹资金主要用于向那些贫病交加的民众施医赠药,同时也用于为那些死后无力丧葬的人捐献棺木,并在善堂内设中药店,延请名医为贫民免费看病送药”。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朝参将陈承田在潮安庵埠创建太和善堂,尔后其分社遍布潮安及汕头各地,“举凡义医赠药、施粥放赈、造桥修路、救死扶伤、恤贫解困、赠棺助葬……种种善举,太和善堂从不后人”。其他善堂、善社也相续成立。

  潮汕善堂、善社为举办各项救济福利事业,先后建立了一些附属机构:医院有同济、存心、诚敬等医院;义学有存心、诚敬、诚心、养莲等学校和存心幼稚园;教养有存心、诚敬等教养院;消防有存心善堂水龙局、诚敬善社灭火局、延寿善堂消防救护队、诚敬善堂水上救生队等;收殓有存心善堂义冢并附设吊唁厅、诚敬善社收殓所、慈爱善社收殓所、诚心善堂义山管理处等。

  善堂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有规矩才能成方圆。”潮汕善堂之所以经久不衰、作用明显,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善堂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现在有不少善堂发展成为慈善会,其管理制度仍以善堂管理制度为基础、为核心,并不断修改、充实而完善。善堂是一种民间慈善机构。进入近代后,潮汕善堂逐渐建立起了董事会制度,其领导机构、职权、运作,尤其是财务管理,都公开透明,民主协商,有效监督。汕头存心善堂在财务公开上有六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收支情况须逐年经政府指定的会计师事务所审核;二是月度受捐与救助扶贫明细表在每月一期的内部会员刊物《存心公报》上刊登,刊物会寄到每一个会员手中;三是每月一期在《汕头日报》上公开刊登财务收支情况;四是在公示栏上每月定期公布收支明细;五是从2008年起,开通了官方网站公布财务情况;六是新增一块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慈善工作进展和救助信息。善堂运行至今,历经朝代更替,未发现有擅用善款的行为,也很少有人诈病获取善款,这与其完善的慈善管理制度不无关系。

  浓郁的宗教与信仰色彩

  善堂以大峰为祖师,是,而善堂本身属佛教性质。潮汕善堂源起大峰信俗,大峰是出家和尚,是地地道道的佛教徒,崇尚慈悲济世、积德行善。善堂之外的善会等慈善组织及其开展的慈善活动,无不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联。包括善堂在内的慈善组织,从古至今,在宗教仪式方面,都不遗余力地“用神佛的名义来招揽、聚集一批同仁,组成团体,齐心开展公益慈善活动”。

  潮汕善堂文化具有明显的道教色彩。潮汕地区的绝大多数善堂都供奉大峰祖师,但也有个别善堂奉敬吕祖、玄天上帝、华佗仙师等神明。将为百姓做过好事的先贤或神仙当做崇拜对象,以增强善堂善信的凝聚力,是潮汕善堂文化的一个特色。

  潮汕善堂文化不仅具有浓郁的佛教、道教色彩,而且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义利观作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整个传统文化及民族性格、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儒家的义利观影响,大多数潮汕人喜欢仗义疏财,轻财乐施;主张兼顾义利,义内取利,即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强调以德立业,以德兴业。潮汕人在获得事业成功之后,一是能够居安思危,不造豪宅,不建园林,不追求物质享受,而是扩大积累和再生产,以求更大的发展;二是普遍愿意做善事,造福桑梓,惠及天下。

  故此,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指出,潮汕善堂文化的特色,是潮汕人现实主义处世观点,糅合释、儒、道的哲学思想。

  海内外并举双馨

  历史上,因人多地少、生活困苦所迫等因素的影响,从南宋开始,一批又一批的潮汕人,大胆向海外移民,拓展生存空间。特别是从明朝开始,在海商的引领下,一批批潮汕人“荡到无,过暹罗”,乘坐着红头船,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披荆斩棘,艰苦创业。据潮汕地区侨务部门调查统计,目前海外潮汕人总数约有1000多万人,分布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著名的侨乡。潮汕因大峰信俗而有了以善堂文化为核心的慈善文化。随着潮汕人移居海外,潮汕善堂文化也向海外传播,尤其是在潮汕人较集中的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扎根,开花结果。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潮籍华侨在泰国创办“报德善堂”,其母堂就是和平报德堂。现在,该民间慈善团体办有大学、医院、公墓等多项公共福利事业,在泰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后,潮汕人的大峰崇拜和借助大峰名号设立广施善举的善堂、善社也相继在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兴起。

  海外潮汕人善堂传承扶危济困、救死扶伤的大峰精神,卓有成效地开展施医、赠药、育婴、教幼、惜字、赈米、施粥、施衣、救生、济灾、恤死、施棺、义冢等慈善后动,造就了郑午楼、谢慧如、李嘉诚、陈伟南等著名慈善家。海内外善堂文化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并举双馨。

  明显的民办性质

  作为潮汕善堂文化的代表与核心,潮汕第一个善堂——报德堂是由乡贤集资建造的,这就开启了潮汕善堂文化模式——民办。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建于揭阳榕城的“慈济会堂”,是由“义民倡建,为施棺掩骷之所”资费的来源,“陈学智舍地并园共三亩六分,坐柯厝围带米九升三合六勺,租银一两五钱;贡生罗孟震、里老谢士豪捐置上中下田六十亩八分带米二石四斗五升六合七勺,坐磐溪都长福象头西村等处,租一百十五石……”

  由于善堂多为民间所自发组织,并且多因民间信仰而起,其经费来源也多与官府无关,而主要由乡绅信徒所支持。潮阳报德善堂田产碑就有这样的记载:“信士马监周施粮质归乙田乙亩兼园仔,名灵泉寺前去处,每年带租二石二,以为祖师香灯,其粮米收入本堂完纳。本堂主持僧圣禧置有粮质归乙田二亩七,每年带租三石六,土名东洋石牌脚南畔去处,以为佛祖香灯。”

  近几年来,存心善堂的慈善影响力发展迅速。2003年,刚开始恢复活动的存心善堂募得善款100万元,2005-2006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至500多万元,从2008年至今,平均每年募集善款达2000万元以上。在这些善款中,除了3万多名会员每年100元的会员费外,90%的善款来自社会热心人士,其中,匿名捐赠占了一半。

  善堂经费为自愿捐赠,参加善堂慈善活动者也是自愿的。“只要是愿为慈善事业贡献力量者,不拘性别,不限年龄,皆得申请加入成为社员。”民众可以自愿自由加入善堂,在此基础上自愿服务于善堂,自愿捐献;而善堂也可以自由地选择救济对象,自愿地不带任何附带条件地扶助贫困者。正是因为这一原则,使善堂的存在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自由地与外界进行沟通。潮汕善堂以资源为原则,其具有的民办性质,毋庸置疑。

  明显的融合性

  潮汕地处南海之滨,近代以来,得开放之先,享西学东渐之机,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捷足先登,大举传入潮汕。特别是1860年汕头开埠之后,基督教会以更大的势头,纷纷在潮汕建立教堂。及19世纪末,在潮汕地区活动的外国教会团体有英国长老会、美国浸信联合会、德国巴塞尔会、法国巴黎“新来者”会等。基督教会宣扬的博爱主张,深受潮汕人理解,颇受潮汕人欢迎。教会在潮汕各地兴办“福音学校”“福音医院”。据统计,到20世纪20年代,英国长老会在潮汕地区开办的各级学校达72个,拥有学生2899名;美国浸信会在潮汕地区开班的各级学校达188个,拥有学生6452名……此外,在饥荒之年,教会也同样救济难民,参与掩埋饿死、病死、被入侵者打死的难民。

  教会在潮汕所做善事,使得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慈善文化与潮汕善堂文化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潮汕善堂文化积极吸纳、有效融合西方善堂文化,潮汕善堂事业从中得以发展,得以加厚。(据《潮商》)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项目之一,经过28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