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8日10:48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钱小岩 选稿:钟伏李
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郊外,有一家这样的大型超市,即便是工作日,在每天9点开门前,就有不少顾客在门口排队,开门时间一到,他们就径直冲入超市的一间库房,拿起自己心仪的商品,不付账就满意地离开了。
这是具有芬兰特色的“零元购”,不仅合法,而且还受到了超市的欢迎。当然,这样的超市也不是普通的超市,当地人称之为“回收中心”,是由政府出资创办的企业,不以营利为目的,他们回收由民众捐赠的闲置物资,经过处理,以很低甚至免费的价格供给需要的下家。
2016年,芬兰在全球率先提出了“循环经济路线图”,并使之成为国策。它大力鼓励企业和市民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循环经济,芬兰国家创新基金会(Sitra)主席卡泰宁(Jyrki Katainen)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如果我们重复利用已开发的物资,那么我们需要消耗的原始自然资源会越来越少”。他还特别强调,循环经济是一种商业模式,并非单纯地投入,更不是做慈善,而是能够产生实实在在盈利的新模式。
一、回收中心
赫尔辛基首都圈的居民和企业每年向“回收中心”捐赠上百万件闲置物资,大到运动器械、家用电器和家具地毯,小到服装鞋帽、餐厨用具、书籍光盘等。
“回收中心”有自己的物流车辆,民众可以打电话请“回收中心”上门接货,也可以自己驾车前往“回收中心”设在赫尔辛基首都圈的12个实体门店自行送货。“回收中心”会将回收来的物资,进行检验和维修,然后再进行出售。
“回收中心”环境教育部门负责人努卡里(Leena Nukari)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回收中心并不会将捐赠来的物资悉数上架,会进行分拣和细分,如今出售或赠送的比例在54%,在挑剩的物资里,34%会进行拆解,作为一般资源循环使用,12%会作为垃圾焚烧处理。
努卡里告诉记者,对于价值较低或卖相不太好的商品,顾客可能不愿意掏钱购买,“那么我们就免费赠送给大家,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节约自然资源,让物尽其用,延长物资的使用寿命。”
免费库房里并非只有被大家挑剩的尾货,除了周日每天都会上新,就在采访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就搬来两箱物资上架。“回收中心”每年免费分发的商品达到了140万件,对于人口只有550万的芬兰来说,这可并不是一个小数字。
对于具有商业价值的物资,“回收中心”也采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进行销售,记者注意到,很多实用的图书和漂亮的摆件,价格只有区区几欧元,这对富裕的北欧社会来说,相当低廉。
努卡里解释道,这一做法与发放免费物资的初衷一致,希望尽快实现商品的循环和流动,“我们会时不时检查库存,如果发现商品长时间卖不动,还会降价处理,直到放入免费库房”。
虽然“回收中心”主打低价牌,但在提升商品的附加值上也很有一套。“回收中心”设有自己的维修中心,每年都能够维修“复活”约1500辆破旧的自行车,并为其设置半年的保修期,使得顾客能够放心购买。
同时,回收中心还创立了自有品牌“B计划”(PlanB),他们联合设计师,将一些已经损毁、无法再进行修复的物资进行改造,如用废旧手提箱改造成椅子,用旧漫画书或旧杂志改造成版画。这些充满复古气息的装饰品颇受顾客欢迎,并且变废为宝,极大地增加了商品的附加值。
这些做法也使“回收中心”在经济上能够自立,努卡里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如今企业66%的收入都来自于回收物资的出售利润,此外由于企业的部分岗位并不需要太多技能,因此招聘了一些长期失业人员,政府按照规定会给企业一些资金补助,政府给予“回收中心”的直接拨款在收入比例中已经很低。
事实上,“回收中心”最初也不是政府一手发起的。在上世纪80年代,赫尔辛基首都圈的民众就将家中的闲置物资,带到特定市场上交换,此后加入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地,有人提出回收循环物资不应该只是民众的个人义务,政府也应该提供协助。
在1990年,“回收中心”开设了第一家门店,此后随着民众的环保意识逐渐提高,“回收中心”从小众走向了主流,如今在赫尔辛基首都圈已经拥有了12家门店。2017年,该中心还开设了在线网站,芬兰全国各地的民众都可以在线挑选下单。
每当民众从“回收中心”完成购物后,收据上都会写明此次的购买为世界节约了多少自然资源。对于芬兰百姓来说,到“回收中心”购物不仅意味着省钱,还给他们带来更加深度的满足感。
二、“自动化”高效率
在赫尔辛基的郊外,站在垃圾分类生产线的终端,环保企业雷梅奥(Remeo)的首席执行官(CEO)米尔德(Johan Mild)骄傲地拿起传送带上的垃圾塑料薄膜,透露了企业盈利的秘诀。
“我们以30欧元的价格买进废旧的塑料,经过机器人的挑选,分拣出透明的、高质量的塑料,这种塑料我们每吨最高可以卖出300欧元。”他说。
当然,支撑高额利润的是尖端的科技和高额的投入。雷梅奥在2020年投入3500万欧元(约合2.78亿元人民币),在赫尔辛基首都圈北部建设全新的回收工厂,这在整个欧洲循环经济领域都算是大手笔。工厂在2021年底开始投产,可以处理赫尔辛基首都圈30%的废弃垃圾,其中最为擅长的是建筑垃圾。
在建筑垃圾中,除了分拣出塑料,工厂内的机器人还从中逐步分拣出木材、纸板和金属等物资,大约70%的废物都可以得到回收利用,其余的则进行焚烧处理。
米尔德表示,产出垃圾的企业,在交付垃圾时需要支付垃圾处理费,雷梅奥在出售回收材料后又可以获得利润,同时做的事还在拯救地球,“这样的生意真的很好”。
在提高垃圾处理能力的同时,减少垃圾制造也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中,餐饮业的食物浪费早已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日前在报告中表示,每年食物中可供食用的部分,有约三分之一会被浪费,很多食物在制作后被直接送进了垃圾场。
在赫尔辛基市中心,有一家名为Nolla的餐馆就走在了解决此道的前头。Nolla在芬兰语中是“零”的意思,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早已不满足“光盘行动”了,表示自己是一家没有垃圾箱的餐馆,在料理阶段就实现了零浪费。
餐厅的一位服务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们直接和周边的农民和渔民合作,用木条箱等可多次利用的容器运送食物,所以不会产生一次性的包装垃圾。而餐具中的玻璃容器,也很多是由废弃的酒瓶切割加工而来的。
在餐厅的角落还有一台堆肥机,它可以将顾客吃剩的残羹冷炙统统就地“消化”成为堆肥,餐厅将如此生产出来的堆肥,返还给他们的食品供应商,为未来的食材提供养分。
这些都是循环经济的种种实践案例,他们通过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延长资源的寿命和价值链,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循环利用。
在今年3月公布的“2023年全球幸福报告”,芬兰连续六年获评全球最幸福国家。除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无处不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让芬兰人拥有了更多、更深层次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