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8日10:41 来源:公益时报 选稿:马芸
1897年之前,青岛是山东沿海的一个以农业、渔业为主业的村庄。1898年《胶澳租借条约》签订,青岛逐渐从一个渔村发展成为胶州湾畔的现代化新城。青岛城市人口随之增多,城市各种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近代青岛的慈善公益事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青岛开埠后,港口和铁路的建设及通航通车,新兴工商业出现和发展,使人口持续不断地向这一新兴都市聚集。据《胶澳志·沿革志》记载:“青岛村初为渔舟聚集之所,旧有居民三四百户,大都以渔业为业。”开埠后,青岛人口稳步增长,1913年,市区人口已增至55200多人;整个胶澳租借区人口增加到17万多人。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面临的社会问题也逐渐暴露。首先是教育问题。整个胶澳租借区270多个村庄,没有一所现代化学校,有的只是散落在乡村的私塾和为数不多的学童。私塾教育内容主要是儿童启蒙读物和儒家典籍,以及少量的算术课,无法满足青岛城市工商业发展对应有人才的需求。其次是卫生问题。青岛开埠初期各种传染病年年发生,引起疾病的原因主要是居住拥挤和卫生条件差。再次是医疗问题。青岛区和李村区原来都是农村,并无现代医疗机构,传统的医疗手段已无法满足人们需要。
一、创办各类学校
基础教育学校。“胶澳教育,在未辟租界以前,科举未废,学校未兴,关于文化事业殊少概见。”青岛现代教育是随着开埠而出现的。1898年5月,由总督府倡议并提供经费的第一所华人学校开办,当年就有20-30名学生,第二年学生人数增加到50名。该校是语言类学校,以汉语课为基础,进行德汉训练。该校目的是培养总督府急需的语言人才。1905年2月,总督府在台东镇和法海寺各试办了一所小学。1907年3月,又在李村、宋哥庄、浮山所、薛家岛增设4所小学。1909年在九水庵、登窑、朱家洼和灰牛石新建了乡村小学。这些学校多由原私塾学校改设,教授修身、读经、国文、算学、历史、地理、格致、德语,学制为5年。学校教学方法与私塾教育不同,新式学校致力于一种与机械学习汉字同步的相应理解和应用,算术课以在欧洲得到证实的教学体系为依据。
技术培训学校。青岛开埠后由于港口、铁路及工厂建设,需要大量技术工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胶澳当局与企业协作举办了3个培训班。一是铁路职工培训班,主要学习铁路营运业务所需知识和业务。1899年秋天第一期培训班开学,学院主要来自山东内地,集中学习的课程包括德文、算术、发报以及营运和车站业务规程,学员结业后服务于胶济铁路,充当车站职员、售票员、司闸员和巡道工等。二是总督府船坞工艺厂学徒培训班。总督府在1900年建起船舶和船坞工艺工厂,需要大量的钳工、铸造等工人。1902年4月从山东招募了80名学徒进校学习。学习是免费进行,学徒期为4年。学徒毕业后,需在船厂工作2-4年,服务期满后可以自由择业。通过培训,造就了青岛最早的一批技术工人。三是德华缫丝厂举办的培训学校。德华缫丝厂1902年建厂时,招募了100名男童,设立了一所学校,对其进行培训。
高等学校。青岛开埠后建立的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是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学堂。该学堂由德国政府和清政府合办,德国出资60万马克,清政府出资4万马克。学校由德国领导,清政府负责向其派遣学生,并向四个专业中任何一科毕业考试及格的学生颁发国家学位证书。1909年第一批招收学生63名,到1913年夏末,学生总数达到了386名,从该校毕业学生200名。
二、兴办医疗机构
青岛开埠前没有一所现代医疗机构。德租胶澳后,胶澳总督府为大鲍岛及其邻近地区居民安排了一个由两位海军医生主持的医院门诊,在这里华人可以免费就医,只需付少量药费和辅料费。1904年10月,总督府为李村门诊部新建了一座门诊楼,1906年底,又在四方开设了一个门诊部。至1908年,李村门诊部共为7884名病人进行诊治。四方门诊部尽管成立时间短,前往就诊者甚多。
胶澳总督府开办的最大一所医院是海军野战医院,该院主要为欧洲人提供服务。除了诊治疾病,总督府医院还兼有科学研究任务,1900年建立起细菌学实验室,其主要工作是隔离病原体,制造血清,防止潜伏在租借区内的传染病源。
三、加强传染病防疫治疗
青岛开埠之初,流行病随着人口的迁移和贸易的往来而蔓延。胶澳总督府着眼于租借地公共卫生,先后颁布了十多项卫生章程,采取具体措施来阻止传染病传播。
一是加强检验检疫。青岛的传染病,多是外发性的,主要从海上或内地传入,总督府为此加强海关的检验检疫,力争将传染病阻隔在外。1904年7月,总督府颁布《防护染疫章程》,规定凡驶进青岛港的各船只,有下列两种情况之一者必须查验:“一、无论在所出之口或在途中船上有人染患霍乱或痒子瘟;二、该船或来自业经辅政司谕为应验之口均一律遵验。”1909年发布《防疫告示》,通告“凡有船只进青岛口,不准将死鼠抛在水中或弃在地上,须将死鼠交于船政局或巡捕局,宜须开明此鼠系在何处于何时觅获,以便查明该死鼠有否疫病”。
二是对传染病治疗。1903年,华人中出现天花病患者。胶澳当局为德军士兵和在特遣队中工作的华人注射了疫苗,并连续两年在李村区和青岛区对华人免费接种天花疫苗。白喉几乎每年春季都会在华人中出现,在青岛近郊的胶州和高密一度呈腺流行态势。为了阻止该病向青岛传染,总督府采取了必要防护措施将其隔离,一些麻风病人则被收容到花之安医院进行治疗。1909年总督府专门建立一所性病治疗诊所,对患有性病的妇女强制性入所诊治。
三是对传染病进行研究。为了研究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以便及时有效地阻断剂病的传播,总督府野战医院建立了一个设有细菌学化验室的特殊卫生检查站,对各种疾病和饮用水等做细菌计数检验和分析。为了抵御突然暴发的时疫流行,1907年海军医院又在一处营房中设立临时性检疫所;为消灭帆船、小型轮船和中国住房中的老鼠,还准备了一台移动式灭鼠机,来阻断鼠疫传播及可能的疫病传染。
传教士兴办的慈善设施
一、慈善教育
传教士举办慈善教育,更关注社会下层子女教育问题。在基督教会中,第一柏林传教会(信义会)是较早进入青岛设立传教站的。1899年,该会创办德华中学,这是青岛第一所教会学校。到1904年,信义会在租借区已建立7所学校,有学生255名。信义会特别重视女童教育,1907年9月,位于大鲍岛的女子学校新校舍建成,吸引了附近渔家女孩求学。1907年,信义会创办的学校增加到11所,上学的男孩128名,女孩31名。
同善会是著名牧师花之安创设。1901年6月,同善会筹建的德华书院开始招生,当年招收学生30名,次年增加到70人,有许多中国官员子女入校求学。1902年,同善会又在沙窝开办了一所规模不大的学堂。传教士卫礼贤在1905年开办了一所为期3年的基础教育小学,专收女孩。1911年12月,同善会在德国商人和企业主中进行募捐,又开办了一所女子中学——淑范学堂。学堂分初级和高级,初级3年,高级6年,学堂主要教授中文、德文、算术、地理、体操、唱歌等。
1900年,天主教青岛传教站办了一所德国学校,为铁路业务培训职员。学生们可在学校里学习一些德语的读写知识、算术、电报技术和铁路业务。学员住在传教站,由教会供应膳食。培训结束后,铁路公司支付所有费用。学校的技能培训解决了胶济铁路急需的专门人才,几乎所有在各火车站工作的年轻人都是由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天主教圣言会在青岛办了两所学校。天主教方济会修女和圣母玛利亚修女在1902年4月开办了德国女子寄宿学校,也给青岛的华人女童授课,讲授文学、外语、绘画、油画和手工等课程。此外,修女们还教一些孤儿制作刺绣品。1905年9月,修女们为殷实家庭出身的中国少女开办一所寄宿学校;1909年,她们办了一所女子工读学校,在那里32名女孩学习宗教课和女子工艺。
除德国教会外,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在青岛开埠之初只有一位传教士。1911年,长老会设立明德中学。
至1911年,传教士在青岛兴办了至少25所中小学校。这些学校与中国传统的乡村学校不同,不仅为备受歧视的女性提供了与男性平等的教育机会,更为青岛植入了全新的教育方式。
二、慈善医疗
青岛开埠后,没有专门的华人医院,建立华人医院一事总督府委托教会来做。1901年9月,同善会两位传教士和一位德国医生,在华人集中的大鲍岛与小鲍岛之间,建起华人医院。医院面向华人,看病大多是免费的。医院开业初的几天就收治了60名病人,前往就诊的约有200人。同善会还管理着由教徒创建的台东镇医院。该院以门诊为主,其门诊部每月大约接诊数百到上千名病人。
天主教传教会于1905年6月在市中心为华人开设了一所医院,全部病房都是按照符合现代要求的青岛本土模式布置,由方济各会的修女负责管理医院。该院开业后满足了附近居民的需要,每年接诊病人众多。在1905年10月至1906年9月间,为5037名病人诊治15206次,施行了210次大小手术,吸收了107名病人住院治疗。
其他组织的慈善公益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1914年8月23日对德宣战,并以武力占领青岛。战争的爆发,导致大量的伤残人员。以救死扶伤为职能、实施人道主义救助的红十字会参与了战争救护。先是日本赤十字社于1914年8月底派遣博爱丸和弘济丸两艘病院船参与救护。两病院船分别往来中日之间8回,收容转移伤员2084人。日本赤十字社还于同年派遣两支救护班,于11月21日抵达青岛,救治德军俘虏患者250名。1914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长吕海寰约集青岛商绅界人士组成中国红十字会青岛分会,会址设在礼贤书院,由卫礼贤担任会长,下设医疗队,有医生护士45人,救护车2辆。
1905年9月1日,“青岛商会”成立。作为社会一份子,青岛商会在为会员谋取利益的同时,也积极投身于青岛公益事业,以尽社会责任。如1911年初,山东全省和青岛租借区暴发瘟疫,青岛商会便鼓励企业会员在工厂中采取救济活动,通过购置便宜粮食尽可能阻止工人离去并尽力支持新工人到来。1911年,为监控所有与瘟疫危险有关的事务,商会出面组织了瘟疫委员会,组织销售应付瘟疫的廉价食品。
“济贫恤寡、设义冢、建殡舍、资助死者归葬故乡、赈济灾异、兴办学校、维持治安”,是同乡组织的功能之一。青岛开埠后外埠移民的涌入,讲究桑梓之情的会馆便应运而生。青岛最早的同乡组织是汇聚三大华商集团的齐燕会馆、三江会馆和广东会馆。
青岛开埠使其从一个远离文明的小渔村迈入现代社会门槛,青岛慈善公益事业随之发展起来,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一部分。胶澳总督府与教会、企业和其他民间组织各自分工、合力协作,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使青岛慈善事业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据《史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