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9日10:11 来源:公益时报 选稿:马芸
1916年底,蔡元培先生以深孚众望的道德文章和无出其右的人格魅力,出任北京大学校长。1918年初,为整饬校风,砥砺德行,蔡元培在北大发起组织“进德会”,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纷纷响应,一时备受社会各界瞩目。
北大“进德会”的前身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筹建进德会之前,其实有着较长时间的反复酝酿和尝试实践。
辛亥革命后,反对封建思想,铲除腐朽文化,在国内知识界风起云涌。1912年,蔡元培与张静江、张继、吴稚晖、李石曾等人开风气之先,在上海倡议成立进德会,旨在提高社会公众的伦理道德觉悟。“进德”一词出自《周易·乾卦》:“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所谓“进德”,意指增进个人美德,通过锤炼个人的道德行为,树立新的社会风尚,潜移默化,影响他人,期冀达到提升全民道德修养及其水准的目的。5人中,除张继之外,其他4人都是当年巴黎进德会的原班人马。这5人均声名显赫,无一不具有振臂一呼的社会号召力和影响力。
彼时,进德会又称“八不会”,“八不”包括“当然进德”的“三不”:不狎邪、不赌博、不置妾,“自然进德”的“五不”:不作官吏、不作议员、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其中,“当然进德”是必须遵循的条例,“自然进德”则非强制约律,由入会人员根据自身情况和条件,进行自我约束。会员分为甲、乙、丙三等:甲等会员“持不赌、不嫖、不娶妾”三戒,乙等会员另加“不作官吏、不吸烟、不饮酒”三戒,丙等会员则再加“不作议员、不食肉”二戒。
蔡元培等人在上海筹建进德会的消息经报刊宣传后,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总统不一定孙先生来做,但社会风气的彻底改变,却是我等一定要去做的。”张静江的这番话,基本代表进德会“一切从我做起,致力改变社会”的宗旨。但也有人对进德会的“八不”戒律提出质疑,认为这些要求过于苛刻,且自相矛盾,比如“不作官吏”“不作议员”两点,彼时蔡元培系政府教育总长,张继则有入政参议院的迹象。
1912年2月12日,溥仪宣布退位,第二天,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推举袁世凯担任总统,但政府所在地必须设在南京。18日,临时政府委任蔡元培为“迎袁”专使,汪精卫、宋教仁、魏宸组等8人为欢迎员,前往北京迎接袁世凯赴南京就职。北上途中,蔡元培介绍了筹备进德会的相关情况。他后来回忆说:“舟中或提议进德会事,自李、汪二君外,同行者率皆当时之官吏若议员,群以官吏、议员两戒为不便。乃去此两戒,别组一会,即以同舟之三十余人为发起人,而宋遯初(宋教仁)君提议名为六不会,众赞成之。”
不久,蔡元培等根据这次“别组一会”的商议结果,筹备成立“社会改良会”,所列条例共36条,除“第一曰不狎妓”、“第二曰不置婢妾”、“第十九曰不赌博”等进德会的“六不”基本要求外,还增加了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废除跪拜之礼,以鞠躬拱手代之;废除老爷之称,以先生代之;废除缠足穿耳敷脂粉之习;提倡心丧主义,废除居丧守制等条例。
民国肇始,内忧外患,时局动荡,1912年成立的进德会只是少数志同道合的道德约束者良好的愿望和预期,带有浓厚个体色彩的自我追求和信念理想,由于发动面窄,参与人数少,以及其他因素的制约,并未产生很大影响,最终半途夭折,不了了之。然而,对于筚路蓝缕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改良社会风气的蔡元培而言,进德会却在他心底播下了发酵的种子。
一扇自我淬炼的大门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非常重视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品行修养及道德建设。北大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其生源构成相当复杂,既有通过正常入学考试录取的学生,也有各种形形色色的大人老爷,还有不少纨绔子弟,其中刻苦学习者有之,嫖娼赌博者有之,浑浑噩噩者也有之。对此,蔡元培著文表示:“鄙人归国以后,先至江浙各省,见夫教育实业各界凡崭然现头角者,几无不以嫖赌为应酬之具,心窃伤之。比抵北京,此风尤甚,尤可骇者”,“吾人既为社会之一分子,分子之腐败,不能无影响于全体,如疾症然,其传染之广,往往出人意表”,“私德不修,祸及社会。”因此,他极力倡言“进德”,坚决抵制买官卖官、赌博嫖娼、挥霍公款等社会腐朽现象,不遗余力地与社会浊流作斗争。
一年后,蔡元培制定的各项改革举措在北大次第推进,组建进德会亦随之提上议事日程。1918年1月19日,蔡元培起草的《北京大学之进德会旨趣书》刊登在《北京大学日刊》第49号上,开宗明义地提出组织进德会意在增进个人道德品质,担负起改良社会风气、与俗流作斗争的神圣职责。“旨趣书”明确了进德会甲、乙、丙种三个等级的会员条件。其中规定:“甲种会员,不嫖、不赌、不娶妾;乙种会员,于前三戒外,加不作官吏、不作议员二戒;丙种会员,于前五戒外,加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三戒。”进德会的入会手续较为简单,会员只须填写一份申请表,申报为某种会员后,公诸《北京大学日刊》。申请入会者若先前有违犯戒律行为,只要以后不犯,则不予追究,仍可入会。这种不咎既往的原则,给一些有过违戒行为而又希望择善而从者,开启了一扇自我淬炼的大门。此外,“旨趣书”还公告,进德会成立后,将公定罚章,推定纠察员若干人,对违章者执行处罚。
“旨趣书”发布后,北大教师、职员、学生纷纷响应,踊跃递交入会申请书。截至5月底,有469人报名入会,占全校人数的四分之一。许多知名教授竞相加入,如甲种会员李大钊、陈独秀、许德珩、沈尹默、章士钊、马寅初、马叙伦、罗家伦、周炳琳、朱家骅、胡适、王宠惠、张国焘、辜鸿铭等;乙种会员蔡元培、范文澜、傅斯年、钱玄同、周作人、徐宝璜、康白情等;丙种会员梁漱溟、李石曾等。
“进德会”的严厉戒律
5月28日下午4时,北大进德会召开成立大会,蔡元培亲自担任主持、发表演讲,并当选为会长。进德会成立后,各地新闻媒体纷纷予以报道,而且在海外也引起了极大关注。
6月1日,进德会选举评议员和纠察员。6月29日,进德会召开的评议员、纠察员会议通过决议:废除原定甲乙丙等级,以不嫖、不赌、不纳妾三条为入会的必要条件,其余五条戒律,由会员自由认同承诺遵守;会员中若有违反所认戒律者,经劝告后仍犯,由会员10人签名报告,经纠察员调查属实,召开评议会宣告除名。
7月6号,蔡元培以会长名义发布《进德会启事(第四号)》,重申遵守戒律是加入进德会的必需条件,“进德之名非谓能守会规即为有德。德者积极进行之事,而本会条件皆消极之事,非即以是为德,乃谓入德者当有此戒律。”为此,“启事”公布了8条戒律的界说,作为进德会实施的具体办法。
“陈独秀风波”的激烈交锋
北大进德会在蔡元培的悉心领导下,会员遵守戒律,严以律己,在提高道德水准、匡正腐朽风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蔡元培自己身体力行,成为举世公认的模范会员。此外,进德会的首创者、北大教授李石曾,不管是参加巴黎、上海还是北大的进德会,都是丙级会员,他一生不吃肉,不喝酒,对自己的要求苛刻至极,被称为彻底的“素食主义者”。萧瑜在《李石老之物质生活》中对他简朴的生活曾描述道:“李石老精神生活重于物质生活”,“喜欢朴素,而厌繁华”,“其所持原理,为尽‘最大’之可能,取‘最少’之所需。”
然而,也有例外。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特立独行,卓尔不群,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新旧思想的激烈交锋中,一马当先,狂飙突进,蔡元培对他倚重有加,曾联手对北大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因而招致守旧势力的忌恨和诋毁。进德会成立后,陈独秀以152票当选为评议员,可他名高责重,却违反了戒律,遭人举报,且告发者不止一人,都是竭力反对新文化的重量级旧派人物。
守旧派借道德之名,行泄个人私愤之实,对陈独秀的持续发难和攻击,让蔡元培倍感棘手。按规定,进德会会员违犯戒律,将会受到相应处罚。蔡元培在写给守旧派代表林纾的公开信中,替陈独秀解围说:“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以无背于第一种之主张(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为界限,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例如复辟主义,民国所排斥也,本校教员中有拖长辫而持复辟论者,以其所授为英国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筹安会之发起人,清议所指罪人者也,本校教员中有其人,以其所授为古代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嫖赌娶妾等事,本校进德会所戒也,教员中间有喜作侧艳之诗词,以纳妾挟妓为韵事,以赌为消遣者,苟其功课不荒,并不诱使学生而与之堕落,则姑听之。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且公私之间,自有天然界限。”
但是,反对派不愿善罢甘休。在巨大压力下,蔡元培不得已在1919年3月26日晚,召集北大教授马寅初、沈尹默赴汤尔和家开会,商议如何处理陈独秀“违戒”事项。沈、汤力斥陈独秀私德不修,缺乏检点,难以为人师表,尽管蔡元培全力维护,然而身为进德会的首倡者,最终他不得不同意沈尹默和汤尔和的提议,遂决定召开北大文理两科各教授会主任会议,共同研讨陈独秀的去留问题,同时研究北大内部体制改革事项。
4月8日,在蔡元培的主导下,教授会主任会议议决提前实施《文理科教务处组织法》,合并文理两科,不设学长,新设教务长。选举经济教授会主任马寅初为教务长,行使原文理两科学长职权,并报备教育部。陈独秀的文科学长之职,就这样不露痕迹地得以顺利解除。虽然陈独秀实质是被撤销了职务,但蔡元培避免了面对守旧派穷追不舍的问责尴尬。不过仅此一点,也足可窥见蔡元培先生做人的宽厚,以及卓越的领导能力。(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