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0日14:57 来源:上海慈善网 作者:张秋红
隋唐之后,科举取士逐渐成为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但是一些贫寒之士品学兼优却因家境贫穷而辍学。宋元时期,官府意识到这个问题,为此设立了学田、膏火田等公产,作为膳廪支持。地方与宗族则建立义学、贡士庄、希贤庄、青云庄等为本地或族内中贫寒子弟读书取士助一臂之力。两宋经济发达,一些士人之间的互助行为也逐渐多起来,其中以万桂社最为著名。
流行于福建等地的万桂社是一种士人之间的经济互助组织,又称“过省会”。宋制百钱为陌。陌又分足陌与省陌,足陌为100钱,省陌则77钱,所以80钱即谓之“过省”。所以过省会往往是指众人所缴费用不低于80钱。凡缴费士子赴考缺乏旅费的话,都可从会中支取一定数量川资,从而自助贫寒士人,起到互助作用。规模较大的如甫田,成员可及1000人之众,规模小者如温陵,也有300余人。
宋代著名理学家真德秀为友人林彬挥毫作的序文《万桂社规约序》中写道:“余忆初贡于乡,家甚贫,辛苦经营,财得钱万。囊衣笈书,疾走不敢停,至都则已惫矣。此再举,乡人乃有为过省会者,偶与名其间,获钱凡数万,益以亲友之赆,始舍徒而车,得以全其力于三日之试,遂中选焉。故自转输江左,以迄于今,每举辄助钱二十万,示不忘本也。吾乡去都,十日事尔,其难若是,则温陵之士,其尤难可知也。林君此约,其为益又可知也。盖纾其行以养其力,一也;无怵迫以养其心,二也;无丐贷以养其节,三也。一举而三益俱焉,此余所以深有取也。然吾乡与约者几千人,林君为此二十年矣,同盟仅三百有奇,濂溪杨公所以叹其不如莆之盛也。林君其思所以广之,使与者愈多,则获者愈厚,余所谓三益者,庶乎其可望也。”真德秀感慨自己赶考途中深受乡人之助,因此为官后“每举辄助钱二十万”置为“义廪”,“示不忘本也。”武宁田德伦兄弟倡建希贤庄,据姚勉《武宁田氏希贤庄记》记载可知,希贤庄就是他们慕真德秀“义廪”而设。欧阳守道和文天祥散记中曾高度赞赏庐陵、吉水等县贡士庄在助学济困与振兴庐陵文化中的贡献。直到明清时期,庐陵文化繁荣,贫穷子弟代有巨儒名宦,这就是得益于这一善举。
在宋代,与万桂社类似的士人结社还有很多,如黑金社、青云约、魁星约、崇仁义约等。每年冬天天寒地冻,士人读书赶考更为辛劳,白鹿洞书院学生自发集资购买薪炭,用以御寒,称为“黑金社”。据陶榖介绍,“庐山白鹿洞游土辐辏。每冬寒,醵金市乌薪为御冬备,号黑金社”。所谓青云约与魁星约者,据文天祥说,由于新淦一带士人应举“无所取资”时,做出辱没士节之事,因此,当地士人集资结社,立“所谓青云约、魁星约者”,资助赴考士人,使士子能专心于文而保其节。所谓崇仁义约,据楼钥说,与上述万桂社性质近似,亦为士人间资助赶考的经济互助组织。除上述互助组织外,四明地区设立的专门面向地方贫困士人及其后人的济贫机构四明义田也可以视为士人间的互助组织。
参考文献:张文《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