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国慈善传统] 晚清施善昌的善行

2012年7月16日14:01 来源:上海慈善网 作者:张秋红

  出生于江苏震泽的施善昌(1828—1896)曾是上海丝织业和丝织品贸易的执牛耳者。作为一名传统人士,施善昌热心帮助宗族、邻里、桑梓。而作为上海仁济善堂的主人,他还积极从事养老、恤鹜、育婴、教育、施衣、散药等善行。施善昌对慈善积极倡导并躬亲实践,曾经蒙恩赐“心存济物”匾额。施氏家族也多从事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其子施则敬助其义赈事业,其侄施肇曾、施肇基等多在医疗卫生、教育、环保等领域做出贡献。而施氏家族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则是他们对中国红十字会的创立与发展所作的努力和铺垫。

  1883年,江苏、山东、直隶、浙江等地遭遇水灾,水灾范围之大,影响之广,救不胜救。施善昌依托上海丝业会馆立即开办了筹赈机构,并在《申报》发布劝捐文启,募集经费,与当时的上海金州矿务局、怡顺昌商号、三马路官银号等筹赈机构一起积极参与全国义赈。在这之后,全国各地每有大型灾事发生,施善昌无不参与。施善昌的丝业会馆、仁济善堂两个机构也逐渐成为全国性的筹赈中心,施善昌也由一位地方性慈善家转身成为全国性的义赈慈善家。

  1892年到1895年间,全国的义赈组织大多停办,但施氏却坚持不懈,排除万难继续开办。作为民捐民办的慈善组织,施善昌义赈的成功举办有其特殊的原因。施善昌是一位较为传统的人士,虽现代和西化方面不及谢家福、郑观应、经元善等当时著名的慈善人士,但他善于联系同乡、同业以及各地善会善堂,从而建构了具有传统伦理价值观念的筹赈分支网络。1883年9月5日,九江、汉口捐户给施善昌来函,提出外地捐赈有诸多不便,因此“务请两处码头函托贵相好代收”。其后,浙江湖州、江苏震泽、盛泽等地善士亦致函施善昌,请求设立筹赈代收机构。施善昌大受启发,开始积极设立筹赈分支,到1883年10月,他在江南地区与长江流域建立了筹赈网络。而其筹资网络中,传统的茶栈、钱庄和普安堂、育婴堂、仁济善堂等传统善堂等占了多数。虽为传统人士,但是施善昌心胸开阔,能够古今兼收并蓄。在筹赈分支机构建设中,他不仅充分利用传统资源,而且还认识到现代经济的力量,积极吸纳新式经济组织参与。例如,1884年,施善昌办理山东、直隶、江浙等地春赈时,请托各地的轮船招商局机构代为筹募赈款,获得了广泛支持。

  甲午战争期间,中国伤兵和难民无数,国人难以自救且坚决反对日本赤十字社救助,此时西方国家在华的传教士、外交官以及随军医生等在营口、烟台、天津等地建立了多所红十字会医院,救治了大量中国伤兵和难民。在国人对红十字会组织心存抵触、疑虑时,施善昌在《申报》上宣传红十字医院善与人同、不分畛域的慈善救济理念,使中国民众也对之衷心感佩,也更加乐于输捐。此外,施善昌还为红十字会组织积极募集经费,帮助其在国内发展。施氏在仁济善堂、丝业会馆筹赈公所以及席裕祺领导的申报馆协赈所进行公开募劝,并且与申报馆所领导的三义赈公所相继在《申报》发启募捐。这是中国义赈组织首次大规模地加入外国人所办慈善事业中。不分畛域的跨国惠助,使全国各地民众加入到捐募的行列中来,对救治甲午战争时期我国的伤兵难民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也为当时中国民间慈善组织发展开启了一条新的道路。

  而施善昌积极投身到红十字医院的筹款活动,可谓中国红十字会历史发展的开端。甲午战后不久,施善昌病逝,其子施则敬子承父业,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之时,发起创办了以红十字会章程与精神为规范的中国救济善会。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施则敬首倡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此外,施则敬、施肇基还积极参与万国红十字会的筹办工作。可以说,施善昌家族催生了现代化的全国性慈善组织——中国红十字会。

  参考文献:靳环宇,周秋光:《施善昌与晚清义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 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