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1日13:08 来源:上海慈善网 作者:张秋红
丁丙,一个杭州人永远铭记的名字。他出生于钱塘,生于1832年,卒于1899年,字嘉鱼,号松生,晚年号松存。清太常寺卿袁昶在《丁征君善举二十八事碑》中列举了丁丙的二十八项慈善事业贡献,其记录详实,每一项都有据可查。丁丙出生在布业世家,少小就富于资财,且勤奋好学,却淡于名利,终身不仕,热心公益事业和收集文献,尤其是搜集了散逸的《四库全书》。大学者俞樾赞誉他道:“十万卷收有用图书,四部补完天府册;三千善积无边功德,百年修到地行仙。”
丁丙成长的岁月正值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军在咸丰十年(1860年)和十一年(1861年)两度攻占杭州,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才撤出。迫于战争,丁丙与其兄丁申背井离乡,辗转到松江、青浦、南汇、上海、绍兴、定海等地。流徙期间,丁丙就积极开办粥厂、收养难童。同治三年春,丁丙回到杭州,面对满目苍夷的故乡,他积极配合地方官府,投入到一系列战争恢复的公益事业中。战争期间,太平军和清军曾激战五个月之久,杭州城内横尸遍地,丁丙承担起“掩埋局”的繁重工作。他拿出自家钱财购买墓地和棺木,改变了战后触目惊心的景象。由于粮食难以为继,大量无家可归且食不果腹的难民流离失所,丁丙报请官府设立“难民局”,救恤难民和贫民。丁丙还开办“栖流所”收留流民;开办粥厂七所,使贫民聊以果腹;设丐厂,使行乞之人免于转死沟壑等等。同时,丁丙也积极参加各地的救难恤贫。同治三年(1864年),他到严州、淳安、遂安收养难民;光绪四年(1878年)六月,他参与设立“协济豫赈局”,为河南灾民中的妇孺筹集款项;光绪六年(1880年),因京畿灾,丁丙捐银3000两作为倡导,募得银10万余两,棉衣5000余领,解往直隶。
除救灾恤难外,丁丙还是众多慈善事业和社会事业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他创设“正蒙义塾”,教育失学儿童;设立“救生局”,配备救生船二只,拯救钱塘江上的落水者;设立“钱江义渡局”,免费摆渡百姓;举办“育婴堂”,雇请乳母哺育弃婴和孤儿;举办“穗遗堂”,补助生活困难的寡妇;举办“迁善公所”,收管窃匪棍徒以助其改过自新;创办“医药局”、“牛痘局”,提供医药、防疫服务;创设“恤灾所”,为火灾多发的杭城人家提供帮助等等。他还长期主持义仓,以平抑粮价,使市民渡过荒年。光绪二十四年(1878年)十一月,水星阁火药局爆炸,民居震塌300余家,数十人死亡,病势危重的丁丙已气息奄奄,却依然强撑病体集资抚恤受灾之家,其天下之心让人动容。
战后杭城破损严重,满城萧条,重要桥梁如断桥、宝善桥、庆春桥等被毁,西湖也严重淤塞,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严重受到影响。丁丙一回杭州就着手集资重建断桥,并疏浚了西湖、临平湖,重修了庆春桥、宝善桥和湖心亭等等。尤其是,他筹集了西湖岁浚经费,使西湖能够得到经常性的疏浚,其用心可谓周全备至。
丁丙在从事慈善事业和重建杭州城的同时,还满怀热情修复了杭州多所学校和名胜古迹。三所官学(钱塘县学、仁和县学和杭州府学)和四所书院(敷文书院、崇义书院、紫阳书院和诂经精舍)的重修,都是在丁丙的参与、规划和监修下进行。丁丙修复的名胜古迹举不胜举,他“或言于官、或出己资,一律修葺”,其中以纪念历史名人的祠墓为主,如钱王祠、白公祠、苏公祠、岳飞祠、于谦祠、张履祥墓等。
丁丙一生所行善事难以枚举。他“衣敝衣,食粗食,甘之如饴”,与其兄丁申承续祖志,节衣缩食积20年,聚八万卷,藏“八千卷楼”。其藏书楼“嘉惠堂”,藏书近20万卷,善本珍藏2000余种,为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丁氏兄弟搜集的大批图书和他们的慈善精神是杭州乃至全国人民的文化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