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8日14:56 来源:上海慈善网 作者:张秋红
俗话说,“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可见,胡雪岩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是很多后人学习的楷模。胡雪岩,徽州绩溪人,继承了徽商勤劳、守信的优良传统,成为晚清中国史上富可敌国的著名红顶商人。同时,作为一名政治家,胡雪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先驱。他协助左宗棠加强海防,协办福州船政局,并开发大西北;他购买西方先进武器增强左军实力,收复新疆。胡雪岩的功过至今褒贬不一,但是值得肯定的是,无论是经商还是为官,胡雪岩坚决不做损人利己之事,为国为民做了一系列善事。
胡雪岩幼年家贫,曾在杭州于姓钱肆当学徒。道光年间,他无意中在一家小茶馆遇到了己捐浙江盐运使,但无钱进京的王有龄。得知王有龄的难处后,胡雪岩当即相赠500两纹银。后王有龄到浙江湖州府,在宦海披风斩浪,却不忘胡雪岩之恩,助其开阜康钱庄,把他引见给官场中人,胡雪岩终成杭城一大商绅。
同治元年,左宗棠击退太平军,攻占杭州。彼时,杭州已一片疮痍,人口只存十分之一。此时,胡雪岩被委任经理赈抚局事务,他筹借十万量白银和十万石白米赈济百姓和军队。凡养生送死、赈财恤穷之政,无不备举,他“主持善后诸事,设粥厂、难民局、善堂、义塾、医局,恢复名胜寺院,收敛城乡暴骸数十万具,分葬于岳庙左侧里许及净慈寺右侧数十大冢。”此外,他又续捐天津制钱一万吊;陕西干旱,捐白银五万两;先后捐输江苏沐阳赈务制钱三万串;捐输山东赈银二万两、白米三千石、制钱三千一百串、棉衣三万件;捐输山西、河南赈银1. 5万两等等。此外,他还捐解陕甘各军营膏丹丸散以及道地药材,这些折价亦成巨款。据左宗棠估计,仅19世纪70年代,胡雪岩个人捐赠白银就达20万两。左宗棠将他赞誉为“商贾中奇男子”,并说他“急公好义,实心实力,迥非寻常办理赈抚劳绩可比”。曾国藩也称赞胡雪岩的爱国义举不逊于他。
同治十三年(1874),由于战乱,疫病横行,人口出现负增长,胡雪岩筹设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他重金聘请浙江名医,收集古方,选配出丸散膏丹及胶露油酒的验方400余个,精制成药。当时,胡氏辟瘟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药品因为便于携带和服用而备受欢迎。在胡雪岩的主持下,胡庆余堂将膏药赠给曾国藩、左宗棠等部及受灾民众,还免费赠送百姓辟瘟丹、痧药等必备药,并在《申报》上大做广告,胡庆余堂名声远播。外宣的同时,胡雪岩也不忘提高药材质量,树立科学的经营理念。他亲笔书写“戒欺”字匾,高挂在胡庆余堂,并以“真不二价,”为招牌。胡雪岩时常教诫药店人员“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为保证药材质量,胡庆余堂直接向产地选购原材料,并自设养鹿园。正是在诚信经营的基础上,胡庆余堂国药号在民间有“江南药王”之称,与北京的“同仁堂国药号”交相辉映。
此外,民间一直流传着诸多胡雪岩救人之急,乐施善助的故事。同治、光绪年间余杭曾有一起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案,震惊当时朝野。杨乃武姐姐杨菊贞赴京告御状,却苦于没有路费。胡雪岩资助她白银200两,并积极为他们通关节、诉冤情。通过多方努力,最终慈禧、慈安两宫太后下谕旨重审此案,冤案终于得到昭雪,杨乃武出狱后立马登门向胡雪岩致谢。另外,胡雪岩非常珍惜国家文物,曾在同治、光绪年间两次东渡日本,高价购回我国流失在国外的十几口古铜钟。
据统计,胡雪岩善行支出共约500万两银子。胡雪岩的主要产业是钱庄而不是丝业,但考虑到浙江丝农的生计,他坚持每年高价收购百姓蚕丝。后因囤积了价值1000万两白银的蚕丝,而外销通道被封锁,导致资金周转不灵,导致破产。显赫一时的一代豪商胡雪岩浮华一生,却没有为他的家族留下基业。但是他创下的胡庆余堂,至今仍以其“戒欺”和“真不二价”的优良传统矗立在杭州河坊街上,并伴着胡庆余堂而传颂着胡雪岩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