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国慈善传统] 彭绍升与近取堂

2012年4月30日10:49 来源:上海慈善网 作者:张秋红

  1740年,苏州第一科宦世家彭氏家族中,一子呱呱坠地,他就是日后皈依佛门,但热心善业,著称于江南的慈善家彭绍升。

  彭绍升少有经世之志,年方18,就与其二兄成为同榜进士,一时轰动苏州。他29岁时,受明末憨山、紫柏、莲池等人著作和友人薛家三的影响,转向佛学,法号际清,为清代净土宗的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彭氏家族素以科第和世家驰名,彭绍升在家族的耳濡目染中继承了祖辈的善业并将之发扬光大。他自己曾说:“知归子(彭绍升号“知归子”)尝一试于乡矣,开近取堂,醵金万两,权出入息以周士族孤寡之无依者,又以其余创佛宫,饭僧众,施冬衣,放生族,积二十余年而不懈。又尝一试于家矣,置润族田,尽捐己田以益之,合五百余亩,豫为终制,俾无立后。”创立润族田,开办近取堂,组织放生会、惜字会、施棺会、恤嫠会,可谓是彭绍升一生行善的功绩所在。

  彭氏家族从江西迁至苏州,至彭绍升已有十余世。虽为苏州著名的科宦世家,但事实上,彭氏家族在经济上并不十分富裕,而且族人贫富不一,“然大都拙于治生,惟东楼府君以居积致富,其他稍饶者,要不过中人之产”。因此,彭绍升想仿照北宋范仲淹义庄之举,设立宗族救助机构。其想法得到父亲彭启丰的支持,彭启丰带头捐田10亩,其后彭氏族人相继捐银150余两购置田地,田产数量增至40余亩。彭绍升采用施棺会的有偿集资办法,十余年间润族田就积至200亩,后又增至340余亩。彭氏润族田以范氏义庄为典范,力在保障彭氏族人生活。但润族田之所以不以“义庄”为名,是因为彭绍升认为,建立润族田是自己的分内之事,不能藉此自矜。同治9年(1870),彭氏族人彭慰高、彭祖贤集洋银千元,以利息收入补润族田费用之不足,名曰“协润生息银”。光绪2年(1876),彭氏润族田和协润银合二为一,成立了彭氏谊庄。

  除了建立润族田保障彭氏族人生活,彭绍升还积极救济乡人。乾隆42年(1777),彭绍升创建近取堂。近取堂成立的初衷是为了救助乡里嫠妇,正如彭绍升所言:“予开近取堂,属里中孤寡之穷乏者”。随着放生、惜字、饭僧、刻经、施衣等善举的渐次展开,近取堂逐渐转变为一个综合性的慈善组织,兼行施予僧人饭食、刊刻佛经、施衣施药等诸多善举。

  惜字会由彭绍升的曾祖父彭定求开创。彭定求长期坚持惜字,他取得科举功名后,以自己的状元身份劝人爱惜字纸。惜字会雇人广收字纸焚化,后将纸灰送入江河。彭绍升对惜字会的善行极为赞赏,也将惜字纳入善会的举措中。除此惜字之外,惜字会还兼及放生。放生会同样由彭定求开创,经彭绍升重整后,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制度。如,彭绍升延请僧人看守放生场所,制定了详细的放生规定,放生取得了实质效果。为鼓励人们放生行善,彭绍升特别撰写《放生决疑八条》,消除了人们放生的困惑。乾隆37年(1772),施棺会设立,其职能为施舍贫人棺木,使因贫不能举葬者入土为安。彭绍升采用集资办法,购置田地,以田地的稳定田租收入供施棺会日常开支,并每年返还出资者10%的本金,10年还清。这种筹资办法,既使施棺会资金充裕,又减轻了捐资者的负担,是行之有效的智慧之举。乾隆39年(1774),彭绍升看到“古称穷无告者,惟鳏寡孤独,而孤寡较鳏独尤穷,士族之孤寡者较小户又甚焉”的情形,创设了专门救助孤寡的恤嫠会,主要侧重于救助儒生的遗孀和子女。

  善堂之外,彭绍升在灾年也有救济灾民之举。乾隆58年(1793)春,江东大雨水,庄稼歉收,粮食价格暴涨。彭绍升举行平粜,为了公平起见,还采取了划界给票的办法,家予一票,按票给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他还从事修桥,筑路,收埋无名尸骨等等善举,可谓枚不胜举。

  再彭绍升看来:“夫善人者,天地之心,生民所藉以立命者也,其于天下盖未尝一日忘,然或不幸而无所试,即幸而有所试,试且效矣。”此番言论,可谓彭绍升的“夫子自道”之言!

  参考文献:葛慧烨,清代慈善家彭绍升研究,苏州大学学报。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 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