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6日15:57 来源:上海慈善网 作者:张秋红
奋勇抗金,精忠报国
南宋建炎初年,金兵大举南侵,商丘、临安相继失陷。在国家存亡之秋,李富当即捐献家财,应诏自费招募义兵3000人。他自备粮饷和器械,与3000义兵分乘几十艘海船,从三江口海道扬帆北上,收复建州,攻克大仪,屡立战功。在抗金过程中,李富与韩世忠、岳飞等抗金名将相识并结下情谊。岳飞十分赏识李富,当他得知莆田李氏家族在修谱牒时,为李富挥毫写下“李氏谱牒子孙保之”几个字。
当时宣抚使张渊赏识李富的才略,推荐他担任殿前统制司干办公事官,故李富又被称为“李制干”。后来李富上书朝廷,慷慨陈述抗金策略,却被秦桧降了职。而精忠报国的岳飞又被奸相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谄害。他义愤填膺,于是辞官回里奉母。
退居乡里,与人为善
李富回到家乡涵江白塘洋尾村。退隐期间,他“藏修”,研究学问和讲学,著述颇丰,著有《春秋注解》、《澹轩集》20多卷。作为一位当时著名的理学家,名士王进之、龚遂良、林观、刘孔珍、黄刍、黄庚等皆出其门下。藏修之外,他还捐资造福桑梓。
李富重修家乡的囊山寺、重兴寺和满月院,捐巨款修建兴化军学;他捐家财在县内修筑海堤,围垦造田,垦埭田280多公亩,防汛防潮水,促进了农业生产;他在城南5里多的官道旁建凉亭2座,供过路人休息解乏;他在梅峰寺畔建起卧云轩和梅峰书院,聚徒讲学,对贫困的学生免除学费,还提供住宿,以致“远近之贤且贫者,咸厚赖焉”。
立志修桥,闽中桥梁甲天下
李富所有善事中最引人瞩目的要数他造桥的功绩了,而他的善行也成就了当地“闽中桥梁甲天下”的美誉。
生长在水乡兴化平原的李富,深刻了社会经济发展对桥梁建造的迫切需求。李富以江浙一带所见的桥梁和所闻为借鉴,亲自勘察了家乡水网,因地制宜,确定造桥类型。他捐资并发动百姓集资,先后建造了34座桥梁,把河流密布的家乡平原变成通途。
李富在涵江南部主持兴建了一座闻名遐迩的长石桥——“新桥”。这座桥,长12丈,宽1.2丈,两旁皆有扶栏,不仅坚固耐用,而且美观雄伟。桥建成后,莆田至福州的官道在涵口畅通无阻,新桥头也成为涵口陆上、水上货物集散地。
宋高宗建炎二年,李富亲自察看延寿溪水及其流域的情况,倡议并发动百姓在延寿溪上造一座桥梁。在他的带领下,终于建成了一座全长273丈,宽12丈的大型长石桥。石桥10个桥墩为船形,都用巨石垒成,桥梁用石梁拼接,桥面用长石板条铺成,两旁用石条连接成栏杆,这一座壮美的桥梁为兴化桥梁史上一大奇观,南宋书法家陈宓为之题写了“延寿桥”。延寿桥历经千年,风采依旧。此后不久,李富又在延寿溪上游建造了“龙桥”,更加方便了人们在延寿溪上的通行。
心念家国,善名永存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李富已卧病在床,此时金主完颜亮挥戈南下,长江前线告急。次年(1962年),听说有人从北方返回莆田,李富急忙向其询问前线情况。当他得知边境危急时,他愤慨填膺,长叹数声而气绝,终年77岁。
李富一生乐善好施,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他逝世后,莆田人推“李制干”为“乐善之士”第一人。在莆田人彭韶眼中,李富是一位“千载殊绝”的人物,他将李富和蔡襄、陈俊卿、林光朝、陈宓相提并论,而兴化太守岳正则在小西湖畔建“五贤祠”祭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