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日16:49 来源:上海慈善网 作者:张秋红
北宋时期有一位和尚,他善名远扬,其事迹多记载在我国及东南亚各国史籍中。他的名字不仅在潮汕百姓心中留存,而且伴隨着潮汕人的足跡,早已流传至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他的影响下,这些地方纷纷模仿“报德堂”,建立起了近百座供奉他的善堂,如泰国华侨报德善堂、泰国进觉善堂,新加坡的普救善堂,马来西亚南洋同奉善堂等等,为国内外的社会慈善事业贡献良多。他就是北宋时期的大峰和尚。
《潮阳县志》记载了大峰和尚其名,但其中只有关于他来自闽的记载,其生平事迹皆不详。民间传说,大峰和尚俗姓林,名灵噩,字通叟,原籍浙江温州。他出身豪门,自幼聪明好学,后取进士,做过浙江绍兴县令,但因其不满当时朝政腐败,遂弃官遁入空门,法号大峰。
宋宣和二年(1120年),大峰和尚由福建云游至潮阳蚝坪乡(今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当时蚝坪乡恰逢干旱,庄稼歉收,瘟疫四起。大峰和尚在桥尾山后灵豁(今灵泉寺)结庐,边上山采草药,为民治病,边在“狮尾石”设坛,为百姓祈福。
当时,蚝坪练江连通大海,水流湍急,各乡百姓要跨越此河才能到达对岸耕种、探亲,百姓中覆舟之厄时有发生。大峰和尚见此,发宏愿建桥以普渡众生。他历经数载,风餐露宿,四处募捐,并亲自临江量度江水的深浅,设计桥梁的建造方案。福建募捐三年后,他筹得善款,返乡建桥。建炎元年(1127),桥建至16孔,只差首尾2孔就可以完工,但大峰和尚年事高已高,加之操劳过度,未等桥梁竣工而圆寂。最终,这座桥至宣和末南宋初年才建成。30余丈长的和平桥使练江天堑变通途。大峰和尚日益受到潮汕百姓的敬仰,人们开始尊称他为“大峰祖师”。据《祖师纪录碑》记载:“宋大峰祖师,闽人,为宣和时高僧……劝喻潮人造桥、修路、施棺、殡殓、救人、赠药、赈灾、恤困等善举,毕生不倦,开化潮人不少……各县遂风起云涌,奉祖师神像,力行善举”。
大峰祖师圆寂后,和平乡进士蔡震,将祖传书斋改建为“报德堂”,并捐助钱粮,做了很多善事,如救死扶伤,修桥铺路,收骨殓尸等,大大弘扬了大峰祖师乐善好施的精神。自第一座善堂报德堂建立之后,潮汕地区以及兴梅和福建东山等地也先后建立起供奉大峰祖师的善堂。清朝至民国,在大峰祖师影响下,汕头市存心善堂建立,并成为南方声望最著的慈善机构。而兴建善堂、救助弱孤逐渐成为许多潮阳人向往的事情,慈善之风由此日浓。而大峰祖师正是潮汕善堂和乐善好施传统的鼻祖。
改革开放后,广大海外潮籍侨胞在大峰祖师开创的慈善之风的影响下,积极发展家乡慈善事业,如建学校,建图书馆,建公园,修道路,造桥梁,办医院,建电站等等,大量令人感动的好事、善事不断涌现。20世纪90年代后,为缅怀大峰祖师博爱慈善的精神,潮阳和平报德古堂在大峰祖师仙游故地建设了大峰风景区。热心肠的海外慈善家不仅提供精神上的支持,而且慷慨解囊给予资金帮助。“宋大峰祖师纪念馆”、“大峰医院”等先后建成,景区在大峰祖师慈善精神的沐浴下日益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