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5日16:07 来源:上海慈善网 作者:张秋红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样一个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就是宋代时期的江南。北宋词人柳永一首《望海潮》使金主完颜亮“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次年他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江南随着宋代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繁荣,逐渐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宋史》记载:“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振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可见,宋代推行“仁政”,极为关注慈善,而宋代绝大多数的慈善机构都滥觞于经济繁荣的江南。
宋代一朝,江南地区的慈善机构善举涉及极广,覆盖了慈幼、养老、医病、送葬、赈灾、济贫等方面。宋朝在江南所创办的济助贫病孤老机构有福田院、居养院、养济院和安济坊。据《宝庆四明志》记载,北宋时期江南明州所辖鄞、奉化、慈溪、定海、昌国、象山六县建立居养院,为全国创举。居养院主要救济“鳏寡孤独贫乏不能自存者”,至南宋由养济院取代。宋代助葬机构,漏泽园,在宋代江南地区已广为分布。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诏令“命诸郡收养老疾贫乏之民,复置漏泽园,葬死而无归者。”此后,江南地区漏泽园广泛设立,据《梦粱录·恩霈军民》记载,临安府钱塘、仁和2县“置漏泽园一十二所,寺庵寄留槽椟无主者,或暴露遗骸,俱瘗其中。”另外,北宋福田院、居养院及南宋养济院都含有幼儿救济的功能,而宋代专门的慈幼机构最早也出现在南宋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其中以婴儿局和慈幼局影响最为显著。
宋代统治者非常注重仓储,江南各市镇建立了数量庞大、名目繁杂的各类粮仓,有像常平仓这样兼附慈善性质的正仓,也有专门为慈善救助而设的义仓、广惠仓、举子仓等。例如著名的举子仓。南宋绍兴五年(1135) ,江南福建路的建、剑、汀、邵四州初创举子仓。举子仓规定,“凡贫不能举其子者,以书其孕之月而籍之。及期,官给之米,而使举其子,所全活甚众。”举子仓是宋代江南地方官员的创举,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贫困家庭养育子女。
另外,除上述官办的慈善机构的活动外,宋代江南也有一些民间社会力量组织的慈善活动。
宋代江南地区佛教寺院广泛分布,佛教寺院组织在江南地区开展了广泛的慈善活动,如维修水利工程、兴修桥梁、修筑道路、兴建漏泽园、义冢、浴室等以及养老、济贫、赈饥、慈幼、医疗等救济事业。
江南宗族义庄的发展是宋代江南民间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义庄最早由北宋时期范仲淹建立,以使宗族“日有食,岁有衣,婚娶凶葬皆有赡”。随后,由于义庄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众多宗族义庄在江南各地迅速兴建起来,如当时南宋楼踌在四明所立楼氏义庄等。
宋代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其中活跃着大量乐善好施的士绅、商贾。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记述到:“杭城富室多为外郡寄寓之人,……数中有好善积德者,多是恤孤念苦,敬老怜贫。”他们与热心助人的乡居善士一同对贫民施粮、施药、施棺、助学、宽免逋欠、助人婚嫁等。发生饥疫时,他们慷慨解囊,积极赈灾。洪适《盘洲文集·刘府君行状》记载,宋宗室赵不诊居于平江府常熟县开元乡,“数以俸馀施贫乏,岁或不登,取贷子钱者,券悉焚之。”可见,这些民间力量也是宋代慈善事业中一支不可忽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