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国慈善传统] 潘曾沂和丰豫义庄

2012年2月27日15:05 来源:上海慈善网 作者:张秋红

  道光年间,文化古城苏州经济繁荣、人文昌盛,名门望族林立,其中一商一官两个潘姓世家尤为引人瞩目。潘岁可一族靠经商传家,人称“富潘”;潘世恩一族以诗书传家,世代显赫,积善崇德,人称“贵潘”,是苏州地区影响深远的晚清四大家族之一,有“积善世家”的美誉。潘曾沂(1792—1852)就是潘世恩的长子。潘曾沂从小跟随祖父母饱读诗书,后报捐内阁中书一职,但淡于仕途。他“居辇下三载,多交布衣而避津要”,而乐于参加宣南诗会,与林则徐、梁章钜、董国华等人相互唱和。道光四年,他以祖父祝寿为由乞假南归,自此绝意仕途。虽身处江湖之远,但在他看来,“在官尽臣道,在野乐臣志,皆忠也。”如果“康济天下之愿无所施,则退而为善于一乡”。居乡期间,潘曾沂力行善举,成为“道光时吴门第一善人”。

  丰豫义庄,救助贫民

  道光七年,潘曾沂捐田2500亩,创建丰豫义庄,“专为里中荒年平粜以及诸善举之用”,“捐田积谷,以备乡里不时之需”,专门救助乡里贫民。首先,潘曾沂对贫民实行免租。道光十三年,苏州发生特大水灾,潘曾沂“全免本年田租”,此举延续了十余年,“统计免收之数不下四五万石”。免租能减轻贫民的负担,却无法救助饥饿的难民,于是丰豫义庄设荒年平粜和赈济以备荒年的不时之需。平粜是指在荒年粮价高昂时平价售粮,以平抑粮价,救助贫民。丰豫义庄明确规定:“本庄义田积谷,专为将来就近地方减粜而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潘曾沂不仅赈济乡邻,而且以天下为邻,帮助其他地方贫民,为此他首倡留养之议。道光十一年冬,江北灾民云集苏州,潘曾沂独力留养灾民4000余人。“措理裕如,各绅富遂仿而行之”,留养之议遂广为乡绅借鉴。

  然而,潘曾沂意识到荒年赈济治标不治本,要解决贫民的生计问题,必须改良稼穑之法。这时,他看到了区种法的优势。区(音“欧”)种法是我国古代流传的一种高产的水稻种植技术。其方法是:在田中开“区”,即沟或穴,在区中播种,通过深耕、增肥、合理密植、勤于松土、锄草、适时灌溉等办法增加产量。潘曾沂改良区种法,并积极推广。据说当时苏州附近“缙绅务本之家留心经济者,皆愿仿行此法”,且“所种亦有成效”。当潘氏家居务农时,正值林则徐任江苏巡抚,他曾赋《区田歌为潘功甫舍人作》对潘曾沂赞赏道:“田父尔勿喧,听我区田歌。区田所种少为贵,收获乃倍常田多……”

  以诗易蟹,放生为善

  道光年间,每到产蟹时节,众人皆以食蟹为乐,潘曾沂却力倡放生,劝告他们放弃食蟹。在他看来:“天人感应之理,为此(放生)最显最速,且大用莫如仁,当于此处著意,使其长养而扩充之”。潘曾沂诗名远近闻名,当时有人以图卷向他求诗,他“每以一诗易一蟹为乐”。后来,谢元庆发明“太乙丹”药丸,药丸对贫苦农民的疾病无所不治,所以深受欢迎。谢元庆就让潘曾沂帮忙向求医者施药。每当有人向潘曾沂求药丹时,他往往“以一蟹易一丸”,并作诗曰“叩门不是来寻菊,知是持蟹换药人”。潘曾沂“以诗易蟹”,劝人放生的行为一时传为佳话。不仅如此,潘曾沂还著《放猿集》,提倡“放猿”。道光十年冬,潘曾沂在沧浪亭举办放生会,“远近来赴会者甚众”;道光十七年,又与陈奂泛舟西谿,开护生庵千金池,供放生之用。

  忧心溺婴,劝善不懈

  除了丰豫义庄外,潘曾沂对愈演愈烈的溺婴之风深以为忧,并将救济溺婴看成是善举中的“最急”之务。他忧心忡忡,写成《劝济溺说》,号召民众收养弃婴。他还托彭蕴章将此书带到福建,力求革除当地的溺婴恶俗。另外,潘曾沂还身体力行,于道光十二年,亲自收养一名弃婴,此后“续来者甚多”,潘曾沂“悉心曲置,或雇妪乳养,或寄育邻家,俾得生长成人,始终不倦”。

  潘曾沂一生主持或参与的善举不可胜举,如平粜赈济、弛免田租、拟建义塾、收养弃婴、兴修水利,设东津馆藏书楼等地方慈善公益事业。潘曾沂晚年深居简出,其殁时,族人邻里多哭之,即使疏远者,“亦叹曰:‘善人没矣’”。潘曾沂死后数年,“乡里之人犹思之不能忘”。潘曾沂在地方慈善公益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清代国家荒政衰败,而基层社会自治化倾向的加强,像潘曾沂这样的乡绅组织的民间社会救济活动不断兴起,由此我国古代社会救济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 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