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民间慈善家李士谦

2012年1月30日13:45 来源:上海慈善网 作者:张秋红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传入,佛寺慈善事业欣欣向荣。这时期出现了一些毕生从事慈善活动的慈善家,其中尤为引人瞩目的一位是赵郡平棘人李士谦。李士谦(522~588年),主要生活于北朝,终于隋代。他曾多次拒绝北齐和隋朝的官职,隐居终身不仕。虽然无意于仕途,但是他品行端正,“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而且毫不吝惜家财以“兼济天下”。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李士谦髫龀丧父,后孤身事母而早有孝名。李士谦屡征不应,决意在家亲自侍奉母亲。有一次母亲呕吐不止,他怀疑可能食物中毒了,于是毫不犹豫地跪地亲尝呕吐物。时任魏朝岐州刺史的伯父李王易对李士谦的行为大为赞赏,称赞他道:“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后来他母亲去世,三年丧期过后他便舍宅为伽蓝,请来僧人居住,自己脱身而出,诣学请业,精研佛学。

李士谦有一颗孝心,更有一颗善心,因此常常会雪中送炭,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他“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阅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李士谦传》)别人的牛闯进李士谦的家田里,他把牛牵到荫凉处,比主人饲养得还好。有人偷割他家的庄稼,他却悄悄避开,为小偷大开方便之门。别人看不过去,他却解释说:“穷困所致,无相责也”。小偷听后,深感李先生的仁慈,从此革面洗心,成为善人。

有一年大荒,庄稼颗粒无收,很多乡人青黄不接,逐渐面有饥色。李士谦马上拿出家中的存谷数千石,全部借给就要断炊的乡人。但是第二年,乡民庄稼仍旧歉收,上年借的谷依旧无法偿还,乡民自觉愧意,都到李士谦家致歉。李士谦说:“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他把债家都召集到一块儿,请这些债家吃饭,还当着众人的面把数千石的借粟契约一并烧毁,还笑着说:“债了矣,幸勿介意也。”第三年,终于粮食丰登,乡人争相前来还粟,但是李士谦都拒绝了,他一无所受。乡人称其大德,感激不尽。几年后乡民又遭大饥,死了很多人,李士谦罄竭家资,在很多地方施粥,使近万人得以存活。同时又及时帮助收埋骸骨,他所到之处无一遗漏。到了春天播种的时候,他又拿出粮种,分给贫困的农民。赵郡乡人都称颂他,有人对他说:“子多阴德。”他回答道:“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已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北史》记载李士谦“凶年散谷至万余石,合诸药以救疾疠,如此积三十年”。一时一地的善举并非难事,然而几十年如一日的行善却绝非易事,可见行善、施惠已是李士谦一辈子的为人之道。李士谦六十六岁去世,地方上的人听到后都痛哭流涕地哀叹道:“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当时参加送葬的,有数万人之多。李士谦的妻子范阳卢氏,也极有妇德,她丈夫死后,她所有赙赠,一无所受,并对乡里父老说:“参军平生好施,今殒殁,安可夺其志哉!”于是她散粟五百石以赈穷乏之人。

李士谦一生深明佛理,在家孝亲,在外力行善事,他把大部分的家产用以布施穷人,却毫无求名邀功之心。他的善行有济贫、赈灾、施医、助瘗、代葬等等,荒岁散谷达万余石,救济灾民以万计,时间长达三十年,其善举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成效之显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南北朝时期,像李士谦这样的民间慈善家的出现,表明这时期慈善活动的活跃,也说明慈善事业较秦汉时已有了很大进步。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 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