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国慈善传统] 《管子》中的慈善思想

2011年11月28日16:22 来源:上海慈善网 作者:张秋红

  中国古代善政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西周。《管子》产生于战国中期直至秦汉,是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著述总集,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其中包含了中国早期善政和慈善的重要思想。该书以广博庞杂的知识、深厚复杂的思想,集合了法、儒、道、阴阳等多家学派的观点,涉及了天文、经济、舆地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在百家争鸣中争得一席之地,为后世所推崇。

  虽然《管子》一书内容看起来很庞杂,但却万变不离其宗,该书围绕治国平天下的方略而展开。书中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又提出“齐国百姓,公之本也”,鲜明地体现了民本思想。同时,书中还主张要为民众提供生存条件,顺应民心,从民之欲,并系统提出了爱民、利民、富民、惠民的一整套“善政”的方案,对封建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了初步的探讨。在先秦诸子较少论述这方面内容的情况下,《管子》的系统论述非常难能可贵。

  《管子》一部书凝聚了广博的慈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兴德六策”和“九惠之教”

  《管子·五辅》中提出“兴德六策”,即匡其急、振其穷、厚其生、输以财、遣以利及宽其政。“匡其急”就是救人之危急,包括“养长老,慈孤幼,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等方面;“振其穷”包括“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等。而其余四策也无不是要政府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蕴含了深刻的善政思想。

  《管子·入国》中提出了“九惠之教”而且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这九惠包括“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病;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这九项涵盖了对老人、儿童、穷人、病者等各弱势群体的救济。具体而言,“老老”就是在国和城邑建立“掌老”的官职,规定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在身边留下一个儿子,并免受征役,每三个月还可领馈肉;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留下两个免征役的儿子,每月有馈肉;而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全家免役,每天有酒肉供应;老人死后,君主供给棺椁等等。慈幼方面,也是在国、都设职掌管,适当免征“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的赋役和兵役。另外,在“恤孤”、“养疾”、“合独”等方面也都有详尽而周到保障规定。

  “兴德六策”从大方面着手改善社会环境,而“九惠之教”则侧重直接的社会救济,两者互为补充。

  “荒政”主张

  从灾前备荒到灾后救济,《管子》提出了完整的设想。首先,要搞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防止灾害发生。《管子·四时》强调“治提防,耕芸树艺,正津梁,修沟渎”,“端险阻,修封疆,正千伯”等。其次,《管子》认为“粟”是生民之本,为了避免凶年灾荒的严重危害要重视农事,而且要注重积谷以备荒,建设仓储。在《管子·轻重甲》中,管仲还提出建立公仓的主张以调节市场粮价,并打击富贾巨商囤积粮食的行为。该主张可谓是后世“常平仓”的先河。

  “以工代赈”

  《管子·五辅》中认为“备饥馑,救灾害,赈罢露”是国家安定的根本保障,因此主张注重灾后救济。其中一项造福于千千万万后世百姓的措施“以工代赈”即孕育于此。

  “若岁凶旱水泆,民失本,则修公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管子·乘马数》)也就是说,遇到凶旱等危机时,国家通过修筑宫室台榭雇佣差役,以增加就业,刺激经济,达到“平国策”的目的。在《管子·侈靡》篇中还记载了强迫贵族“长丧厚葬”以给贫民提供临时工作的机会。这些“以工代赈”的措施成为历代荒政的重要举措。

  产生于两千多前的著作《管子》就蕴含了中国古代人民防灾、救灾、互助、善政的思想和智慧,为我们今天慈善工作者提供了智慧的宝库和工作的动力。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 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