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4日15:12 来源:上海慈善网 作者:张秋红
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西部人口涌向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的人口流动态势。但是,近来城镇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外来人口与东南沿海乡镇居民的群体性摩擦、冲突频繁。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矛盾冲突自古有之,而且为解决此问题古人也不乏智慧、仁善之举,虽然世殊时异,但古人的经验智慧还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的。
早在宋朝,庆历八年(1048年),一位名叫富弼的青州知府安置流民有方,为人千古赞颂。富弼(1004—1083)历仕真、仁、英、神宗四朝,官居宰相。他少年笃学,提笔能文,胸有大度,为政清廉,好善嫉恶。范仲淹誉其为“王佐之才”,晏殊称赏其才华人品,纳为女婿。富弼两度出使契丹,谈判中不卑不亢,仁而有威,致使契丹息兵宁事,南北之民数十年不见战事,天下称善。
当时,富弼管理着富饶的青、淄、潍、登、莱五州。但是,河北遭遇严重水患,大量流民成群结队像潮水般涌入该界,散在城郭乡村各处。这引起了知府富弼的注意和忧虑。不久,富弼便决定,尽其所能对流民进行救济,因为在他看来,河北水患虽非本界灾伤,但是天下之民本无疆域之界。富弼救济流民之举成效卓越,及时避免了流民和土著民的冲突,流民得以安度灾患,平安回归乡里。
首先,富弼张榜筹备屋宇,安置流民。大量涌入的流民首先面临着居住难题。富弼考虑到天气“渐向冬寒,切虑老小人口别致饥冻死损。”因此,他张榜《擘画屋舍安泊流民事》,命各州及时筹备房屋,暂时安置流民,要求“务要流民安居,不致暴露失所”。根据规定,乡镇各户根据具体情况筹措房屋安置流民,比如,州县各户第一等筹措五间房,第二等三间,第三等两间,第四和第五等各一间,乡村人口也有类似规定,共计筹备屋舍十万余。还有无法安置的流民则集中安排到各地的道观、僧寺、门楼、廊庑等处。在富弼的积极引导和全民积极配合下,数以万计的流民终于在异乡有了栖身之处,避免了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的惨象。
其次,劝募义粟,解决流民和土著民矛盾。流民得到了房屋安置,暂时得到了安定。但是他们为了生计和土著民争夺当地资源,两者之间发生了诸多矛盾。富弼出文告示:“不拘系官系私有主地分,自随流民诸般采取、养活骨肉。其耆壮地主,并不得辄有约拦阻障。”从根本上解决两者的矛盾安抚并不是长久之计。青、淄、潍等五州当年收成颇丰,因此,富弼又告示五州,呼吁百姓量出口粮,救济流民。每户人家按等地量出口粮:第一等二石,第二等一石五斗……共劝得义粟十五万斛。在赈济过程中,为了公平公正,以杜流弊,富弼制定了详尽的支散义粟的规则,并在各处派盐官督查。
最后,分与流民路粮,行遣归乡。次年夏麦将熟之际,各处流民思欲回乡。富弼将见籍入册的流民“据每人合给请米豆数目,自五月初一算至五月终,一并支与流民充路粮。”不仅如此,富弼还告示各州的旅舍客栈及河道口“不得要流民房宿钱”,而且“免流民税渡钱”。无数流民能够顺利回乡,复业安居。
从流民涌入到流民归乡,富弼怀着一颗慈悯之心,设身处地为流民考虑,周密细致地开展赈济活动,巧妙地借民之力以救他人之灾,维护了地方秩序,也舒缓了河北水患带来的损害。富弼的善心和善行是仁慈之举,更是智慧之举,对我们今天仍有积极的启发。
参考文献:
周秋光《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