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国慈善传统] 近代上海慈善家黄涵之

2011年10月24日15:40 来源:上海慈善网 作者:张秋红

  相传,早在三国吴赤乌年间,龙华寺建立时佛教就已经传入上海地区。南朝梁代和唐朝时,上海已经佛教寺庙众多,佛塔林立。但历史上,上海始终没有形成佛教宗派或成为佛教圣地。到了近代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辛亥革命后,上海不仅寺庙佛塔繁盛,佛教徒众多,而且佛教文化活动频繁,佛教得到了全面大发展。佛教信奉因果报应,提倡劝善积德、普渡众生,因而上海佛教的发展也带动了上海近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出生于上海的黄涵之居士不仅对佛教净土宗颇有研究,而且还是口碑载道、妇孺皆知的大慈善家。

  黄涵之(1875-1961年),名庆澜,字涵之,法名智海,出生于清光绪元年。他幼年受传统教育,攻八股文,曾中秀才,还因连年岁考成绩优良而出贡,并成为具有出仕资格的拔贡。光绪末年,他辞去官职,到日本留学。日本返国后,他先后在上海创办南华书局、上海法政学校等文化教育机构。民国后,他先后出任上海火药局局长、上海高级审判厅厅长、温州瓯海道道尹、上海市公益局局长等等。

  在《瓯海观政录》自序中,黄涵之曾说:“余自少从外舅张经甫先师游饫。闻立身行己与居官临民之道,又见习先君子乐善好施。老而弥笃,服官以来一以父师训型为从政之本……”受佛教慈悲观和外舅乐善好施的影响,无论身居何方、位列何处,黄涵之都致力于灾荒救济、慈善教育、慈善公益等各项慈善活动。“若论黄涵之之为人,可谓官长中无二无三者。彼在宁波,每年施药,当过二万元。况其施送善书,及种种善举乎。彼之为官,乃以家资贴用者。非朘民误国以肥家者比也。”(三编卷四复刘观善居士书二)这是对黄涵之为人和为官中肯的评价。

  1922年夏秋,浙江遭遇了近几十年来未有的大水灾——壬戌水灾。时任会稽道尹的黄涵之积极筹备成立了宁绍华洋义赈会并担任会长。他迅速“派员分赴会勘,并将灾情最重各县所报情形,先后转呈”,还“迭电省县拨款放赈,……恳赐迅拨巨款。”黄涵之还立即召集当地士绅,发起组织浙赈征募大会筹备会,当场认定1总队28分队,并被推为总队长。不仅如此,黄涵之事无巨细,都能安排得当,考虑周全。他训令各县知事,提出灾后急救之策,并强调了恢复交通的重要性——“以便劫后灾黎得以出外谋生。”与此同时,在灾后防疫方面,他强调:“各县风水为灾,最易发生疫防,亟应设法预防。”灾难无情人有情,黄涵之为此次救灾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6年西安事变后,上海各慈善团体负责人黄涵之、屈映光等人组织成立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济会(简称慈联会)。会址设在云南中路三十五号仁济堂。“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战事爆发后,伤亡惨重,慈联会组织十辆卡车运送难胞并设法安置。第二天,大世界上空落下炸弹,国民党上海市社会局派到慈联会的工作人员竟然纷纷逃跑。8月15日,黄涵之、屈映光等人对国民党撒手不管慈联会表示愤慨,随后召集上海佛教界知名人士赵朴初、关纲之等商议决定在慈联会下面增设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下设收容、给养、总务、遣送、医务五股,以佛教界人士为主。1938年后,黄涵之担任该委员会主任并负责主要工作。在黄涵之、赵朴初等人的努力下,该会先后设立了50多个收容所,收容难民数十万,不仅供给衣食、医药,还进行救亡教育,动员青壮年参加抗战。难民委员会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在灾荒救济方面,黄涵之心系黎民、不遗余力,他的功绩枚不胜举。由于早年的传统教育和留学经历,他能够敏锐地看到慈善公益和教育的重要意义,因而他在这些方面也竭尽所能,大力提倡并积极实践。黄涵之曾任上海普善山庄、上海慈善团、上海孤儿院、残废院、游民习勤所、保安养老所、妇孺救济会、仁济广益堂、同仁辅元堂、南市救火联合会、仁济医院、上海红十字会、中国麻疯救济会等慈善机构董事。在任宁波会稽道尹时,他曾担任宁波佛教孤儿院的名誉董事,曾多次前往考察孤儿院,并非常重视对孤儿的教育工作。本着佛教居士的慈爱之心,黄涵之还在1918~1922年间与王一亭、施省之等人在上海创立“世界佛教居士林”和“上海佛教净业社”,专设放生会,提倡戒杀放生等等。

  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王震等曾评价黄涵之道:“涵之先生今之慈善大家也,生平宦辙,所经爱民劝政固已,口碑载道,妇孺皆知。”“口碑载道,妇孺皆知”可谓是对黄涵之一生慈善救济事业,以及他淡泊功名、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写照。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 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