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9日15:20 来源:上海慈善网 作者:周奥扬
福建福州东郊鼓山镇后浦村,古迹五里亭中,矗立着一块古碑。古碑大约一米高,正面阴刻“省会敬节堂业”六个大字,字体端庄遒劲,碑体保存完好,这份珍贵的遗迹让人不禁想要了解它背后的故事。
“敬节堂”是一种慈善机构,为了救济读书人家无儿无女的寡妇而设立,而这块石碑即清道光年间福州敬节堂的界碑,距今已有180余年历史了。道光五年(1825年),闽浙总督赵慎畛调任云贵总督即将离开福州时,倡议在省会福州创建敬节堂,作为救济那些死去丈夫又无子女赡养的妇女的慈善机构,并带头捐赠白银一千两。之后众多乡贤士绅纷纷响应号召,慷慨捐建。在这些捐建人的名字里,有一个名字广为人知,且在中国近代史上也青史留名——便是“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林则徐是福州人,时任布政使,一直以百姓疾苦为己任的他第一个响应总督号召,为在家乡建造敬节堂积极捐银。是年,敬节堂在福州潘安巷落成。这之后,林则徐还一直关心着敬节堂的发展,道光六年(1826年)回福州守母孝时,还特意撰写了《敬节堂章程并叙》,为敬节堂的性质、资金来源、管理和发展做出了明确而详尽的规定和计划。《章程》规定经费放在当铺里生利息,以充经费;规定了享受救济的寡妇应具备的条件;寡妇如何领取救济款;账目的管理与审核,不许贪污,防止漏洞等。这些事无巨细的管理条例,保证了这个福州唯一的妇女慈善机构得以正常运行,而更有意义的是,林则徐所设置的敬节堂的运营模式,与现代基金会的做法已经很相似。
50年后的光绪元年(1875年),潘安巷的敬节堂因常遭洪灾而搬迁到光禄坊铺。“嗣后,乐善者各仿其事”,多处建敬节堂,如光绪七年(1881年)在乌山天后宫东所建的敬节堂。这些“乐善者”们正是在林则徐关心民间疾苦、扶危济困、热心公益的慈善精神的感召下,广见慈善机构,传布慈爱文化,感染一方热土。
作为一位慈善家,林则徐不仅捐建了敬节堂,赫赫有名的“丰备义仓”的建造也离不开他的支持和参与。道光三年至五年(1823年至1825年),大臣陶澍任安徽巡抚,恰逢大火灾,他开始考虑建立一座防备灾荒的民间义仓,定名为“丰备义仓”,意思是“以丰岁之有余,备荒年之不足”。道光十五年(1835年),陶澍同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一起把丰备义仓建成,地址选在江宁、苏州地区。这年初,林则徐在苏州城里修筑了十间大小仓库,从无锡买粮存放。因为地在今江苏长洲、元和和吴三县,历史上把这座民办公助的救灾仓库命名为“长元吴丰备义仓”。从1835年至1860年的20多年时间里,这座义仓有效地起着荒年赈灾的作用。清朝晚年,长元吴丰备义仓完全由官民合办转手为当地士绅联办,慈善事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不仅灾荒赈济粮食,还筹建“协济粥厂”,后来又兼管失业户的救济。清末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丰备义仓还创办了一所专收贫困家庭孤苦儿童的“儒孤学堂”,最后又扩建一所解决流亡人口和贫民子弟就业的“贫民习艺所”,其性质类似于现在的技工学校。如此一来,长元吴丰备义仓成为了一所综合性的慈善机构,而它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与林则徐的慈善思想和举动不无契合。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被流放到新疆。他在边区伊犁又一次自己捐款兴修了龙口渠,为新疆人民谋福利,完成了一生中最后一次为国为民的慈善事业。
官者如林则徐,真正做到了“为官之道只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