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9日17:03 来源:上海慈善网 作者:周奥扬
2011年5月16日——一个应被记入中国慈善事业史的日子。这一天,中华慈善博物馆落户江苏南通,正式启动了筹建工作,计划三年完工,2014年5月正式运营。作为我国慈善领域第一家国家级的专题博物馆,它的建立对于保护和弘扬中国慈善文化、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南通市成为中华慈善博物馆的安家之处却有其历史渊源。南通慈善事业底蕴深厚,许多慈善家在这里兴办慈善机构、开展慈善活动,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清末著名实业家张謇。而且,张謇对于南通的贡献不止慈善事业,在其“父教育、母实业”的旗帜下,南通城市的近代转型都与张謇密不可分。可以说,南通的慈善事业连同其他事业一并,均深深打上了张謇的烙印。
张謇在南通兴办的慈善事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他对于南通传统慈善机构的改造,包括育婴堂、义园、栖流所。这些传统慈善机构或年久失修,或管理不善,张謇在继承其前制的基础上,一方面或搬迁新地,或增建房舍,一方面加强管理,合理规划,使它们重新恢复功用。第二类慈善机构,是张謇大量借鉴国外经验而创办的近代意义上的慈善机构,包括养老院、贫民工场、济良所、残废院、聋哑学校等,正是这些机构的创立,标志着南通慈善事业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第三类是服务特殊对象的慈善机构——这一点上,张謇实开先河。1920年,南通有恶犬妨碍交通,警察建议“如西人之法毙之”,张謇却认为“是犹诛不教之民也,不如别牝牡栏之,姑减其孳乳”,于是在城南郊和西南郊设野犬栏,“遮藩加树,募糠秕碎米,时冬夏日一再饲”。将慈善精神普适至整个自然界,张謇正可谓“大爱”与“大善”之人。
张謇创办慈善事业,不是单纯的进行慈善活动,而是将慈善事业纳入整个改良社会的系统工程中,认为其拥有深远的社会意义。他主张将事业、教育、慈善作为地方自治的主要内容,于三者的关系,他这样诠释:“以为举事必先智,启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既相资有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此外,为了实现地方自治,维护社会稳定,张謇还积极推进赈灾工作,赈济无数灾民。1887年,黄河在郑州决口,张謇亲眼目睹灾民受灾的凄惨情况,也看到了官僚的腐败和对人民的漠不关心,为此,他提出了“以工代赈”的设想。他提到:“惟有官绅协力,就现聚之众,查明乡贯里居,分别给资,派兵互迁归里;由各州县官绅料理,籍其丁壮,给以簸锸,以兵法部勒,各就河、淮所经之区,使任疏浚之役,而予以稍优之值,俾赡其老、稚、妇女。”此“以工代赈”的方案,在当时对推进地方自治、维护社会稳定都有着积极意义。
南通人感谢张謇,他所兴办的慈善事业与实业、教育相交织、相影响,共同构建了南通近代社会的框架,促成了南通的近代转型。
南通人感谢张謇,百年来,在他的慈善精神的感召下,南通深深侵染在慈爱文化的氛围里,不觉间,一座善之城静静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