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4日15:10 来源:上海慈善网 作者:张秋红
20世纪30年代,始于清朝光绪年间的上海市商会积极动员开展慈善救济活动,筹赈各省水旱灾民,救济东北难民,救助本埠贫民难民,在动荡的岁月中作出了重要的社会贡献。
一、赈济他省灾民
1931年7月至9月,国内十六省均告水灾,灾区面积之广,灾情之浩大,为百年所未有。上海本地也深受水灾之患,上海市商会迅速联合上海各界发起成立了上海筹募各省水灾急赈会。8月6日,该成立大会在市商会举行。上海市商会主席王晓籁等人在会上积极动员,并提出赈济办法:一、用大会名义,电请政府迅拨二千万元现款;二、组织劝募组劝募,以一千元为一组,定五百组。这些提议获得了全场一致通过。在成立大会上当即签认就有75400元。
在这次水灾中,汉口灾情尤为严重,震动全国,上海市商会当即致电国民政府海军部增派军舰救援,同时致函上海市航业同业公会排遣航行船舶增援。由于灾区粮食紧缺,9月5日,上海市商会再次为民请命,致电南京国民政府和主政东北等地的副总司令张学良,请求迅速调集粮食救民于水火。
1934年入夏以后,浙、赣、皖、鄂、湘、苏、豫、冀、晋、甘、黔等省亢旱成灾,颗粒无收。10月,眼看即将入冬,民众饥寒交迫,上海筹募各省旱灾义赈会致函上海市商会求助。上海市商会迅速致函各同业公会,号召各公会召集同业筹募普捐。1936年3月到4月,为筹募春赈政府核准举办发行福果券,所收券款充作赈灾之用。上海市商会发函各同业公会鼓励购买该券,并特派干事朱兴汉等人前往各同业公会劝销。
二、救济东北灾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上海市商会也积极投入到挽救民族危亡的行动中去。上海市商会联络各界发起东北难民救济会,组织募捐,将所得捐款汇到北京。正如当时商会文件中所提到的“此举纯为唤醒民族意识、拯救被压迫同胞,关系之重,非寻常慈善捐款可比”。上海市商会积极配合东北难民救济会,通过认销入场券、捐印礼券、举行东北难民游艺会的方式募集救济金。1932年12月2日,上海市商会联合总工会、律师公会、会计师公会发起救济东北难民游艺会。同时,上海市商会分派本会童子军按户销券,并致函各公会,希望“知照所属会员于童子军前来销券时尽量购受,以为救国救东省之助力,勿得推诿误事,是为至要。”此后,由于在赈济东北过程中商会成员贡献较多,上海市商会决定在本会设立筹募援救东北捐款委员会,以方便开展各种赈济活动。
三、救济本埠灾民
上海本埠也不断受到各种灾难的侵袭,1932年、1937年上海两次遭到日本的军事侵略,1937年11月上海除租界外均被日军侵占,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在艰难的时世里,上海市商会在赈济他省的同时,对本埠灾民和难民的救济更是不遗余力。
1933年秋,上海浦东遭受两次风灾和水灾,水稻、棉花产量受损严重。上海市商会主席王晓籁及委员杜月笙、王延松、王文韶等邀集银行、钱庄、新药、绸缎等九十余同业公会领袖开会,讨论赈济浦东灾民事宜,并当场分送捐簿,让各同业分头劝募。
由于来自四面八方的难民激增,租界人满为患,物价飞涨,民生艰难。上海市商会努力稳定粮价,保证粮食供应。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了除租界外的上海地区,上海市商会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会务,积极救济难民。同时上海市商会积极组织抗日募捐,加紧动员工厂西迁,为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政局变动,自然灾害不断,上海市商会积极开展赈灾活动,不仅兼顾了社会责任和会员利益,而且在政府和其他社会团体权力互动和制衡中寻找救国救民的机会,反映了商会“仁义”的传统以及高超的智慧。
参考文献:许冠亭《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商会的慈善救济活动》,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