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1日16:17 来源:上海慈善网 作者:张秋红
喀尔喀蒙古地处漠北,是北疆重要的军事基地,对清朝防止沙俄进犯有重要的地理作用。清初,漠北喀尔喀蒙古经常发生自然灾害和战争灾难,清朝官府因此调动大量物资赈济漠北,并不断改善赈济措施,完善赈济政策和制度,以保证漠北灾区人民的正常生活需求。
一、赈济措施严格
清朝对喀尔喀蒙古赈济措施规定非常之严格,要求赈济官员全面负责灾区人民生活。赈济发放救济物资时还派遣高官监视赈济程序,避免赈济物资发放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1690年,康熙反复强调救灾官员“要使贫民均沾实惠,防止豪强侵占贫民应得的银米、牛羊。”一旦出现赈灾官员徇私舞弊等行为而导致赈济物品的质量问题,救灾官员都会受到朝廷的严厉处罚。1689年9月,康熙令发杀虎口仓米,强调“毋令减少,照数取给,务令得沾实惠。若米有杂和糠土及给发短少等弊,发觉之日,将给发官员从重议处。”
清朝赈济过程中灵活调整赈济措施,让漠北灾民及时恢复了畜牧业。喀尔喀地区连续多年遭受自然灾害,1724年扎萨克图汗部贝勒博贝属下的乌梁海地区发生灾荒,博贝向清军军营借饷银18560两,买牲畜分给牧民。雍正得知他们连年受灾后指出:“乌梁海等众,均系朕之百姓,岂有养育朕之百姓,而借饷于朕之理,所借银两,不必扣还。”
二、灵活安排草牧场
喀尔喀蒙古经常因自然大灾草场被抢占而缺乏放牧牧场,导致牲畜尽毙,喀尔喀人民主要食物断绝。因此,清朝赈济蒙古人民大量的粮食、茶叶、蒙古包等物品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不仅如此,清朝还通过灵活安排牧场,从根本上解决了喀尔喀蒙古的灾害问题。
1689年9月,赛音诺颜部善巴等六台吉封称:“所属牲畜尽毙,饥荒不能度日,祈赐恤养。”清朝立刻赈济发放给他们大量的牛、马、羊等。但是因为干旱天气、大雪、洪水、牧场被抢占等因素,灾民并没有足够的牧场放牧赈济获得的牲畜。妥善安排牧场成为畜牧赈济的主要问题。清朝调动草场,保证了畜牧经济的持续发展。喀尔喀逐渐恢复并发展畜牧业,后来成了清朝调动牧场、挪用救济物资的重要基地之一。例如,1715年(康熙五十四),蒙古地区又发生大雪,乌兰察布盟和锡林格勒盟有14旗的牲畜大量倒毙。康熙立即派理藩院官员传谕:喀尔喀右翼旗,以张家口仓米散给四子部落旗、苏尼特二旗。清朝对蒙古安置牧场的最大特点是,仅在蒙古各部——准噶尔汗国、漠北、漠南或各盟旗之间互相调换牧场。这样不仅避免了与南方农业地区的冲突,又恢复和发展了漠北的畜牧经济。蒙古地区气候相近,适于牲畜放牧,很多时候灾区的蒙古王公主动请求清皇上批准他们去别的牧场放牧,清皇上在中间有效地扮演了调节的角色。例如1756年,辉特台吉噶勒丹达尔扎降清后,遣至喀尔喀游牧,附牧扎萨克图汗部。这是准噶尔汗国迁至喀尔喀蒙古草场的调动。
三、赈济措施执行彻底
清朝对喀尔喀蒙古赈济措施执行彻底,经过调动与安置的部落,畜牧业得到完全恢复后才允许回返原旗,继续生业。1681(康熙二十)年,四子部落旗和苏尼特右旗郡王阿毓锡属下难以生计,清朝让他们迁入察哈尔八旗游牧,给予牲畜。各旗的扎萨克、王、台吉等要求收回寄养的人口,但是“康熙派大臣亲往逐户查明,无饥寒之忧者准回原旗,有枵腹之痛者仍留察哈尔,并警告各旗贵族,如不能再赡养所属,定要给予惩处。”这样,赈济措施得到了彻底的落实。其他必须的赈济程序还有“先查明贫乏之户,由本旗扎萨克及富户、喇嘛等抚养、不足则各旗公助牛羊。每贫台吉给牛三头,羊十只,每贫人给牛二头,羊十只,令其孳育。设若连年饥馑,本盟内无力养赡,可申报理藩院,发布赈济”等等。
清朝对喀尔喀的赈济措施是统一漠北的主要政治手段,其措施落实彻底,又灵活应变,对稳定漠北局势、民众安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吉日嘎拉《简述清朝对漠北喀尔喀的赈济措施》,《赤峰学院学报》,2011年11月。
吉日嘎拉《论清朝赈济漠南蒙古和漠北喀尔喀的重要性》,《赤峰学院学报》,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