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7日15:45 来源:上海慈善网 作者:张秋红
清代嘉庆朝已出现明显的衰败之兆,道光朝时,政治腐败、财政衰竭、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不断出现,清朝由盛而衰。清朝是我国历史上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清朝前后共有296年,灾害总计达1121次,几乎每年都有3至4起。而在嘉道年间,灾害发生的频率更高。面对当时内忧外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民日益贫困的现实,一批有识之士,关心时政,关注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救世观点和理论,亲自参与救助,采取措施参与救济,他们就是经世派官绅——陶澍、林则徐、魏源、贺长龄、贺熙龄等人。
一、 防灾救灾治灾
嘉道年间,自然灾害频发。据陈高佣的统计,1794-1853年的60年间全国共发生各种自然灾害488次,即平均每年都会发生8次灾荒。
首先,防灾方面。在多次救助灾荒的实践基础上,经世派官绅林则徐和陶澍首先提出创设丰备义仓的防灾举措。此后又有很多经世派官绅效法实行,起到了很好的防灾备灾效果。陶澍曾利用缉私而得的五千余两用于建设丰备义仓,并在城乡,广为劝捐。陶澍用这些钱在民间以二千一百两银子价格购得一处旧有的储米作坊作为义仓,一共有房屋、仓廒三十九间,可以贮存稻谷二万石,并将剩下的二千九百两银子,除去修葺和购买器具的费用外,全部用于购买稻谷,约购得稻谷三干一十石,存贮在仓。林则徐也曾在江苏积极建立丰备义仓以备荒歉。其他经世派官绅如贺长龄效仿筹建丰备义仓。“社仓旧法,春借秋还,每多逋负,贺长龄于黔省各州县添设义仓,劝谕官民捐输,增义谷三万三千五百余石,改出借为平粜,责成绅士司之。谷贵则碾米减价出粜,银存于官而属记于绅,谷平籴还,谷交自绅而银发自官,互相稽查以杜其弊。”发展农业对防灾备灾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经世派官绅积极采取改进农具和农业生产方式、因地制宜、改良品种、开垦荒地等措施,发展农业,提高人民防灾备灾的能力。
其次,救灾方面。经世派官绅非常重视对灾荒的治理,曾亲自参与多次灾荒救助。嘉道年间,江南水灾频发,陶澍、林则徐等经世派官绅大多都在江南为官,救治过很多水患,积累了大量的治水经验。例如,在赈济江苏水灾时,林则徐提出了倡捐、资送、收孩、留养、瘗棺、煮赈、捐衣、劝粜、养佃、禁烧锅、借籽种、典牛的十二条建议,起到了良好的救灾效果。
二、 设立专门机构扶贫济弱
经世派官绅积极从事灾荒救助,赈济了大量灾民。道光五年(1825年)长江大水,安徽受灾,大约三十多个州县的堤坝被冲毁,受灾严重。在安徽任职的陶澍积极应对灾难,提倡节约劝捐,号召富商士民节省宴席、交际、土木、簪珥衣被、摩挲古玩、奇花异木、布施庸俗僧道的费用,以“造福于人”。陶澍劝富商、殷实之民或略有积蓄的士民节约开支,并把这部分钱财用于救灾。经世派官绅也多次施粥于饥民,其中林则徐在总结前人智慧的基础上,施行“担粥法”。
经世派官绅积极救助鳏寡孤独者,并设立各种救济和保障机构,如幼堂、育婴堂、善堂等。陶澍在京时曾设立“悦生堂”,收养老病残疾数百余人,赈给他们食物和衣服。他也曾作《渝城养济院捐册》序和《渝城育婴堂捐册》序,序中对踊跃助渝城养济院和育婴堂的人给予褒奖。此外,陶澍也极力劝人捐建育婴堂。经世派官绅贺长龄也很注意扶贫济弱,他“收恤孤嫠,存养婴幼”,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弱贫者,曾“倡建尚节堂,为房舍五百十二间,收恤嫠妇。堂外建义学三所,延训蒙师以教其孤。建及幼堂,收养无依童卯,教之识字习技艺,至年十七始令其出。”
三、 兴学助学大修水利
经世派官绅大多很重视教育。陶澍、魏源、林则徐等积极出资助学、兴办义塾,致力于讲学。陶澍曾亲自在湖南澧阴书院主持讲学,并且一讲就是三年。陶澍也提倡兴修学校,他曾创建、修复、参与管理的书院达几十余所之多,特别是在他任职两江时期,修复和兴建了敬敷书院、惜阳书舍、感川书院、敦善书院等,带动了当地的兴学之风。
此外,拥有多年救灾经验的经世派官绅也深知水利等公共工程对人民的重大意义,因此他们也积极投入到修河、筑坝等慈善事业中。陶澍和林则徐等经世派官绅在江南地区兴修水利,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水利状况,使江南以前逢水必灾的情况不再出现,大大增强了江南对抗洪灾的能力。
小结
经世派官绅的赈济活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推动了中国慈善救济事业向近代化发展,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但是,由于陶澍、林则徐、魏源等经世派官绅特殊的身份以及时代的限定,他们的慈善救济思想和活动仍以传统慈善救济为主,并未能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慈善救济思想和救济模式。
参考文献:
蒋露《嘉道年间经世派官绅的慈善救济思想和活动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