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3日13:52 来源:上海慈善网 作者:王盈
吕海寰(1842-1927),山东掖县(今莱州市)西南隅村人,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慈善家,历任工、兵、外务部尚书等职。
就其善举,主要集中于他的后半生,即从1894年被任命为江苏省常镇通海道员直到1927年病逝期间,可划为两段,1904年前为主要从事传统慈善事业阶段;1904年后为主要从事红十字会事业阶段。
一、1904年前的传统慈善事业
(一)创办育婴堂和埋婴义家
受“镇江教案”的影响,吕海寰在到任通海道员后,通过与镇江的绅士们商议,决定创办育婴堂和埋婴义家。育婴堂由道署直接派人管理,其经费由吕海寰亲自出面筹集。由于措施得力,该堂得以正常运转,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嗣后婴孩保全甚多”。
1898年,他上奏光绪皇帝,提出:“宜令地方官筹款设堂,无论城乡,处处安置,如有男女婴孩,无力扶养者,不准送至教堂,均送入本地育婴堂内一,加意培养,毋使外人有所藉口。更置埋婴义家,凡民间男女幼孩夭疡者,均在义家掩埋,编立号码,不时稽查,派人看管,一以防暴露之惨,兼以绝盗尸栽害者之弊,前年江阴县奸民桓启佑、蒋旭初,因盗尸栽害事,教堂被毁几成巨案,此不可不防也。”故特请在全国广设育婴堂与埋婴义家。
(二)规范清节堂
1889年,镇江开办清节堂,收养了20多名节妇,由当地绅士经营。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制度不完善、人数较少、覆盖面较小、经营不理想等问题。
吕海寰在任道员期间,着手完善清节堂的各项章程,并将救济的规模扩大,由原来的仅限于节妇本人而扩大为节妇及其子女,“孤嫣之女许其随带堂内”。在吕海寰的指导下,清节堂在将这些节妇的子孙扶养成人后,还致力为他们找出路,为他们选配对象。
(三)开浚荷花塘船坞
吕海寰到镇江后,看到镇江船坞泥沙淤积,导致每次遇到风暴船家都无法进港躲避风雨时,便设法筹捐款晌,开挖淤泥,疏浚加宽船坞码头,使得风浪灾害来时该船坞能让几百艘船只停泊在此安全避险。
(四)恢复京口救生会
吕海寰担任常镇通海道员后,大力恢复京口救生会(1895年),使该会会址得以重建,该会资金得以充裕(将沿江边涨出滩地划拨给京口救生会及镇江南儒学会,由其缴价领地收租,以所收租款充作两会经费),其水上救助功能相应得到强化。
(五)修理文庙
吕海寰在镇江还发现,当地文庙已成危房,“坍塌处甚多,大成殿顶子已露天”。为恢复这一公益文化设施,吕海寰“连日与镇郡乡绅商量修文庙事”,自己率先垂范作表率,捐出一千两银两,“托府学汪秀翁教授,募捐先购买砖料。”在他的推动下,从社会各界募集到了所需资金,文庙得以修复一新。
二、1904年后参与创建中国红十字会
(一)发起成立上海万国红十字会
1.发起成立上海万国红十字会
吕海寰想到在出使德国、荷兰时接触过的红十字会组织,觉得中国很有必要成立这样的组织。遂与同任商约大臣的工部左侍郎盛宣怀和驻沪会办邮政大臣吴重熹约集上海官绅和各国驻沪商业代表共同商议。在他的影响与积极推动下,由中、英、美、德、法五个中立国合办的“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于1904年3月10日正式成立。
这次会议一致推举吕海寰、盛宣怀及吴重熹为该会领袖,实行董事会领导制。
2.先行筹凑善款
该会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募集捐款。19日由吕海寰领衔,盛宣怀、吴重熹等人联署的《劝募筹款救护东北难民通电》向全国各省发出。
在通电发出后,吕海寰邀集各地绅商及各国慈善人士筹募白银共计二十万两。他还上奏朝廷,请求支持。慈禧太后颁发爵旨,对吕海寰等人的奏折作出回应,认可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并资助白银10万两。与此同时,昌海寰还电请日俄两国承认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可依照日内一瓦红十字总会的公约给与保护。
(二)提议创办和完善中国红十字会
1.提议创立中国红十字会
1907年,吕海寰与盛宣怀联衔向朝廷上交了《沥陈创办红十字会情形并请立案奖叙折》的奏折。这份奏折中,除缕述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缘起、救济日俄战灾实况、经费收支情形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善后持久事宜”的种种构想和举措,是中国红十字会“自立”走上自我发展之路的起点。
1909年1月,徐世昌上奏清廷,对吕海寰、盛宣怀创立中国红十字会的计划大加称赞,支持吕海寰、盛宣怀关于由清廷奖励前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中贡献较大的有关人员的动议,并同意吕海寰等人关于中国红十字会佩章、制备、图样等的设计方案。29日,清廷又将吕海寰与盛宣怀的奏折发至外务部核定。外务部总理大臣奕助核定后,亦上奏表示赞同和支持。至止,清政府正式对吕海寰和盛宣怀创办中国红十字会的奏折予以了照准定案。
2.确立中国红十字会领导体制与章程
1910年1月,吕海寰领衔、吴重熹联衔,向清廷会奏《酌拟中国红十字会试办章程请旨立案折》,朝廷准奏。6月,“大清红十字会”关防正式启用。中国红十字会由此蜕变为大清红十字会。
吕海寰与吴重熹的上述奏折还附有《中国红十字会试办章程》。该章程共6款,对中国红十字会的机构设置、关防使用、标识勋章、医院学校、救护以及文字规范都作了原则规定,基本构架了中国人自办红十字会的体系模式。尽管较为粗略,但红十字会总会还是按照吕海寰和吴重熹的建议和设想,在上海徐家汇路7号购地11亩,开始建造医院和医学堂,以培养医学人才。4月,红十字会总会医院与附设医学堂建成,并配备了医疗队伍和师资队伍。
(三)担任中国红十字会第二任会长
1.领导辛亥革命的救护行动
1911年11月9日,吕海寰上奏清廷,“恳恩推广慈善救济会,按照红十字会章程办理,以广皇仁。”清廷即颁布谕旨,准吕海寰“推广慈善救济会,按照红十字会(章程)办理,并准其另举红十字会会长”。13日,清廷又颁发谕旨:“命前外务部尚书吕海寰充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仍兼办慈善救济会事宜。”吕海寰由此被政府任命为中国红十字会的第二任会长。
继任会长后,吕海寰一边多方筹集救济款项,且亲自由汇丰银行个人捐款上千元。同时,积极组织医疗队伍赴战地救护,组织红十字会力量掩埋尸骸。在他的组织下,中国红十字会依靠协和医学堂,组织起4个救护医队(包括12名教习,8名医士,34名学生)先后开赴战地。吕海寰每天通过来往电文掌握现场情况,联络指挥解决各地疑难问题。
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红十字会在吕海寰会长的领导下,先后设立分会65处,分会医院30余所,被评价为“发韧于俄日之战,而大彰于武汉之师”。
2.北京政府时期继续领导中国红十字会
1912年在吕海寰的倡导下,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红十字会史上第一个正式会章——《中国红十字会章程》,完成了董事会制向常议会制会内运作体制的转变,特别是通过《京沪合并章程》,化解了京会、沪会之间的隔膜,实现了“合并”。
10月,中国红十字会常议员举行第一次会议,常议会正式成立,会议公举吕海寰为会长。大会制订并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分会章程》5章16条,统一分会名称为“中国红十字会某处分会”。设立分会不再具有随意性,要履行《中国红十字会组织分会申愿书》规定的程序向总会提出申请,经总会审批后始能开办。
1914年,为应对日本与德国在山东交战,吕海寰亲自坐镇胶东指挥救援工作。他在青岛筹办了红十字医院,“以备就近救护伤兵”,同时扩组山东省红十字会分会。
1920年,山东发生严重荒灾。吕海寰被任命为山东灾赈公会会长,督办山东贩务。他积极地带领中国红十字会山东灾贩公会在山东开展社会救济,“首派干事分赴各灾区切实调查,继假公园开游艺会,藉资观感,通电全国,详述灾情,并派员分赴青岛、烟台、京、津、沪、宁、浙、赣等劝募”。由于灾款紧张,他要求“按灾民多寡,定贩款等差,电嘱各县派员领放,由会派人员监察。”他还“商请督军电准交通部拨车两列,运输贩集粮食,派员押送,以期迅捷”,并且将调查灾民分配贩款表、运粮办法、施贩简章、急贩办法,以工代贩议案,都呈报给了省政府,并请求省政府上呈中央,以此来争取省政府和中央的帮助。
1920年,78岁高龄的吕海寰辞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职务。因贡献大和德高望重被推举为名誉会长。直至1927年病逝前,他还担任着名誉会长一职。
摘录文献:
樊琪.吕海寰慈善事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5.
吕乃澄.吕海寰和中国“红十字”[J].世界知识,2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