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8日14:04 来源:上海慈善网 作者:张秋红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连年天灾人祸,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据统计,这一时期荒灾和战争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至少达到2000万以上”。在各类社会救助活动的带动下,教育界音乐人士经常以举办音乐会、游艺会等音乐演出进行赈灾募捐。民国时期,以募捐济贫为目标的慈善演出在当时颇具影响。
早期的一些赈灾音乐会多是由西方人士和社会人士来举办。这些募捐音乐会以西方音乐艺术表演为主,观赏对象也多为西方驻华人士和社会富裕阶层。音乐演出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募捐助赈方式,很快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引起了教育界音乐人士的积极关注。
在早期的赈灾音乐会中,学校还只是组织和参与者,多非演出主体,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成为了艺术表演的主体。在北京的高校中类似活动非常多,如北京大学的学生音乐团体——北京大学音乐团成立不久,就为赈济火灾、水灾受害者举行了义演。后来,清华大学军乐队发起“冬赈音乐会”募捐助贫。金陵大学也举办了不少音乐会,如金陵大学及金陵女子大学联合举行“冬赈音乐会”等。学校师生成为社会救助活动的参与者,他们的音乐活动成为宣传发动民众的平台,通过音乐会他们开展赈灾救难、援助贫弱的行动。学校的赈灾募捐演出活动吸引了社会舆论和媒体的关注,被视为有益于社会进步的行为,受到高度赞扬。
各个学校也十分重视对募捐演出的宣传报道,尤其体现在校刊上。在福建厦门、福州等地,许多学校师生经常性地“举行募捐游艺会”,其特点为“由各校教职员及同学组织筹备会”。《集美周刊》详细记载了集美学校1930 年的一次救灾游艺会筹备情况。为办好游艺会,参与师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推举了筹委会和主席、文书股、布置股、表演股及其股员等。得益于耐心讨论和精心策划,最后师生分工合作成功演出。在当年“九月廿七廿八两晚,在本校大礼堂表演”,“此次举行游艺募捐,总计售票与临时募捐所得,共约七百元”。1925 年,在天津举办的一场由学校与多国音乐人士一起组织的募捐音乐会。据当时报刊记载:演出节目有军乐、双四品歌、独唱、合唱、团乐、二品合唱、五音联弹等;表演者既有中国音乐家,也有外国音乐家。这种由学校发起、与校外音乐人士联手举办慈善音乐会的形式,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记者对此评论说:(各项演奏)无不各臻其妙……该校举行此会,一为贫儿夏令学校筹款,二为引起国人赏好各国音乐之兴起,以故聆之者莫不气和神贻。这样的音乐会演出活动,不仅有助于社会公益事业,而且能推进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广泛称道。
民国时期学校募捐赈灾演出将音乐艺术与慈善救助相结合,弘扬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也使中西音乐文化在社会上得到传播。
参考文献:
关心《民国时期的学校赈灾义演探析》,《历史教学》,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