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6日14:41 来源:上海慈善网 作者:张秋红
江苏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深厚。中国早期的实业家多在江苏境内开设工厂、经营各种经济实体、从事商贸活动,既包括苏籍人士,也有非苏籍人士。他们许多人在江苏艰苦创业,同时身受传统慈善思想影响,开创了近代大规模“义赈”的先河,促进了晚清民间“义赈”活动的兴起,为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1876 年,中国发生了罕见的旱灾,灾害以河南、山西为中心,覆盖直隶、陕西、甘肃等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山东、江苏、安徽、四川的部分地区,历史上被成为“丁戌奇荒”。无锡实业人士李金镛得知灾民“饥则掠人食,旅行者往往失踪,相戒裹足”的惨剧后,立即联合其他在苏实业人士一起筹集善款,展开对苏北及山东灾民的救济。这次“义赈”活动被誉为“开千古未有之风气”。上海、苏州、扬州等地实业人士纷纷效仿,积极投入“义赈”事宜。如实业家谢家福、潘民表、严作霖捐款作表率,并积极开展劝募活动。由李金镛、谢家福、胡光墉、徐润等实业家倡导的“义赈”活动首先在江苏省开始,成为近代中国大规模义赈的开端。1878 年初,苏州实业人士谢家福,扬州人士严佑之与上海的协赈公所联系赈灾事宜。在其推动下,苏州、扬州、镇江等地的筹赈公所宣布成立,与上海的慈善机构遥相呼应,相互补充,多方位展开救济。慈善机构的董事们一方面慷慨捐金,另一方面通过媒体(如《申报》)积极呼吁国人捐款捐物,扩大了救助渠道。
1879年-1880年,刚刚经历过旱灾的直隶又面临水患的威胁。直隶大水造成六十五州县歉收,政府所赈杯水车薪,且官赈弊端种种。江苏实业家毅然投身于直隶赈灾。据统计,江苏实业家在这不到两年的救灾时间内,解往直隶灾区银达20 余万两,是政府平均赈济灾款的1.8 倍。江苏实业家主导的义赈活动极大弥补了清政府荒政的不足,救济了无数黎民百姓。
19世纪80年代后,许多在丁戊奇荒中参与义赈的实业家进入洋务企业,成为电报局、文报局、轮船招商局等企业的领导者,如经元善、盛宣怀、李金镛、谢家福、徐润等。同时,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是义赈组织的领导者。在众多义赈中,江苏实业家始终都是民间义赈的中坚力量,江苏初步成为近代义赈的中心。光绪九年(1883年),山东黄河漫溢,造成严重水灾。上海协赈公所的实业家牵头,与扬镇筹赈公所、苏州筹赈公所的实业家,成立山东赈捐公所,以江苏实业家盛宣怀、郑观应、经元善、谢家福为经理。江苏实业家把筹集到的善款集中在上海和苏南几个民间慈善机构中,然后进行散赈,江苏成为民间慈善资金筹集中心。
江苏实业家所倡导的义赈,是在慈善救济中实施“教”“养”并重,改变了我国传统以“养”为主或养而不教的现状,展现了当时先进中国人改造传统慈善救济模式的新方向。同时,他们所倡导的慈善事业有实业作为后盾,打破了传统民间慈善机构地域、族群、籍贯等方面的限制。
摘编文献:
姜新、郑传龙《实业家与慈善事业的结合——近代江苏实业家与晚清“义赈”的兴起》;《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