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3日14:34 来源:上海慈善网 作者:张秋红
风景秀丽、人才辈出的厦门大学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的大学”之一,每年莘莘学子慕名前来求学,也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而这所中国知名的高等学府就是陈嘉庚创立的。陈嘉庚,1874年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17岁开始在南洋淘金。他先在父亲的顺安米店工作了13年,逐步从罐头、米店再到橡胶行业。经过20年的打拼,他拥有了15000英亩橡胶园,建起庞大的商业帝国,鼎盛时期,他的产业遍及五大洲,雇员3万多人。
陈嘉庚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兴学报国。陈嘉庚说:“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 他“立志一生所获的财利,慨办教育”。1894年,他捐献2000银元在家乡创办惕斋学塾。1906年,创业初期的陈嘉庚在新加坡集资创办道南学堂;1913年,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1918年,他认捐三万元,募捐二十万元,创办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新加坡华侨中学)。1921年陈嘉庚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12年付款共300万元创办厦门大学,当时的厦大就设立了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个系。在集美小学的基础上,陈嘉庚陆续办起幼稚园、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和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等体系化的教育基地,统称“集美学校”。1923年,孙中山批准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作为厦门大学、集美学村校主,陈嘉庚独力维持办学16年,最困难的时候,他“宁要厦大,不要大厦”,把在新加坡已继承给儿子的三座大厦卖了,用作维持厦大的经费。此外,陈嘉庚还资助闽省各地中小学70余所。在新加坡,陈嘉庚参与创办的学校还有爱同学校、崇福女校、南侨师范、新加坡水产航海学校等等。
在1904到1931年间,陈嘉庚总共支出1320万元,其中捐资办学占92%,家用开支仅占2.2%。“盖厦集两校,经费浩大,必有基金为盾,校业方有强健之基”,陈嘉庚出于教育长久之计的考虑,设立了慈善基金会,1919年5月,他将在南洋的所有不动产捐作集美学校发展的永久基金。1942年,陈嘉庚授命次子陈阙祥筹办“集美实业有限公司”和“集友银行”,规定公司股息和红利,及银行20%的盈利用于厦门集美的办学。据统计,1972-2007年间,集友银行资助集美学校港币9.65亿元,平均每年资助8000万元港币。
办学、助学、救国,陈嘉庚一生孜孜奉献,在1918年“致集美学校诸生书”中他曾写道:“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言念及此,良可悲已。吾国今处列强肘腋之下,成败存亡千钧一发,自非急起力追难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数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举不足撄吾念虑,独于兴学一事,不惜牺牲金钱竭殚心力而为之,唯日孜孜无敢逸豫者,正为此耳。诸生青年志学,大都爱国男儿,尚其慎体鄙人兴学之意,志同道合,声应气求,上以谋国家之福利,下以造桑梓之庥祯,懿欤休哉,有厚望焉。”(《陈嘉庚先生纪念册》)陈嘉庚非常重视募捐,多次为国家灾难慷慨捐资,因为他深知“万事非财不举”。他曾参与并带头捐资1906年江苏洪涝,1908年漳州水灾,1917年天津水灾,1920年威海饥荒,1919年陕西甘肃干旱等等。为了保证捐资的持久性,他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捐款方式,如“特别捐、常月捐、节日献金捐、货物助赈捐、纪念日劝捐、卖花卖物捐、游艺演剧球赛捐、舟车小贩助赈捐、迎神拜香演戏捐等等”。在民族危亡的关头,陈嘉庚作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带头捐款捐物购买公债,侨界积极响应,在三年多的时间内便筹得约合4亿余元国币,极大地支持和鼓舞了国内抗日力量。1939年,陈嘉庚代为招募3200余位华侨机工,到滇缅公路上抢运中国抗战急需物资。南侨机工抢运的军需物资累计452000吨,1000余人为保家卫国献出了生命。日本投降后的1945年11月18日,重庆社团发起举办“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毛泽东送条幅“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1961年8月,陈嘉庚在北京逝世,享国葬之仪,周恩来、朱德亲自执佛送灵。最后,陈嘉庚安葬于集美东南海边的一座小岛螯园。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梁元生认为:“陈嘉庚精神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能够植根于乡土和宗族,但能够超越帮派和畛域,扩大而为全国全民尽力谋福的远见与公心。”
参考文献:
李爱国、李腾达《陈嘉庚慈善思想:慈善资本主义的前范氏》,《集美大学学报》,2015年1月。
冯小山《陈嘉庚:从侨领到职业慈善家》,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