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结束初期上海市流浪儿童救助事业

2017年3月20日13:50 来源:上海慈善网 作者:张秋红

  张乐平的漫画《三毛流浪记》曾家喻户晓,后拍成同名电影。影片中三毛的扮演者王龙基在《和张乐平伯伯结缘<三毛流浪记>》一文中回忆:“他曾多次给我讲述他画流浪儿三毛的最初冲动:那是在1947年初的一个寒冷的夜晚,刺骨的北风呼呼地吹,挟着鹅毛大雪把上海染成一片银色……乐平伯伯在一条弄堂口,看到三个10岁左右的流浪儿。他们用破麻袋紧裹着身体,赤着一双脚,紧紧围抱着一只白天烘山芋的炉子,他们不停地踏着脚,鼓着冻红的腮帮吹着即将熄灭的火,一个劲地吹呀吹呀,就靠那一点火星取暖。……第二天一早,他又走过了那条弄堂,他看见两具已经冻僵了的小尸体依然伏在炉旁,他们的小手还伸在早已熄灭的炉壁里……乐平伯伯久久地站立在那里,望着那凄凉的景象,他的脑海中显现出三毛的形象。就这样,他开始了《三毛流浪记》的创作。”这表明,抗日战争结束后,上海地区有大量流浪儿童遭受着战争带来的灾难,流浪儿童的生存状况十分恶劣。

  在上海市政府的干预下,战后初期上海市各个儿童救助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恢复。据1947年的统计数据,上海市政府及民间创办的儿童救助机构共39所,当时大多数儿童救助机构收养的儿童不超过300 人,其中以流浪儿童为主,年龄集中在4至16岁。

  战后初期的上海市各儿童救助机构尽全力为流浪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救助机构都广泛征用、修建儿童住宿建筑,配备自来水设施、浴室以及电灯,还提供了适合各年龄儿童就寝的床位、被铺,不同年龄儿童以及不同季节的衣物、面盆、面巾、牙刷等生活用品。救济院内设有饭厅,专供儿童饮食,并配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大部分的救济院内还设有医师与一定数量的必备药品。一部分儿童救济院还配备室内、室外娱乐场地以及儿童玩具等娱乐设施。一些救济院还组织儿童到上海市各公园游玩,扩展儿童见识,带给儿童生活乐趣。

  抗战胜利后,上海社会相对稳定,除了对儿童在生活上进行抚养之外,上海市的儿童救助机构开始注重儿童的教育,引导儿童学习各种社会生活技能。多数儿童救济院内设有教室,配备一定数量的教职人员,规定适龄儿童必须参加文化课的学习。不少救济院还建有儿童图书馆。土山湾孤儿院等还设有专门的生产工艺学校,该救济院儿童要学习生产技能,包括缝纫、刺绣、制衣、印刷、雕刻、漆器、木工以及农艺等。另外,不少儿童救济院设立了自治会、童子军等儿童组织,鼓励儿童参与救济院事务,以锻炼儿童的社会实践能力。据统计,在39所儿童救济院中,已有18所救济院的儿童参与到院务之中。

  战后初期,上海慈善界在流浪儿童救助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各儿童救助机构尽全力为流浪儿童提供了一定的生活条件,并且注重教育,引导儿童学习社会技能。但是,不可否认,战后初期上海市流浪儿童救助机构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儿童营养跟不上,当时各教养院儿童的膳食当中严重缺乏肉类、豆类和蔬菜,各种营养物质摄入量严重不足,制约儿童的生长发育。一些救济院虽然配备了一定的医疗设施,但是“各儿童教养机关医药设备大都非常简陋,仅九院够用,廿七院皆不够用,三院则根本没有”。大部分儿童救济院都极大了促进了流浪儿童的成长。但是一些救助机构用非人性化的手段管理儿童,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伤害。甚至一些办孤儿院的人到处募捐,在报纸、电台上发呼吁,结果捐款竟然进了他们自己的腰包,还残酷压榨儿童等等。

  摘编文献:

  王 凯、张晓武《战后初期上海市流浪儿童救助事业初探》,《改革与开放》,2015年3月。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 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