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直隶地区慈善事业的发展

2018年1月8日11:24 来源:上海慈善网 作者:钟欣

  明清直隶的慈善事业是由官民双方共同参与的,一方面是官方兴办养济院、留养局等机构,另一方面则是民间自发施贫济困或兴办善堂会社等。

  官办慈善机构

  明代以降、尤其是清乾隆以前,官方主导的慈善机构以养济院最为普及,它甚至是大部分州县唯一的慈善组织。明初,明太祖即诏于天下郡县均设孤老院,照顾鳏寡孤独残疾之人,更名为养济院。清承明制,顺治间就开始设置养济院,对“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者加以收养。直隶各地更是贯彻得比较严格,其基本救助标准继承明代,日给米一升或月给米三斗,后来逐渐根据各地物价将本色粮食折价成折色银两发放,不过因为各地自然、社会环境的差异,尤其是米价的差异,救助标准在落实时并不严格统一。有些地方还在地方官倡导下创办类似养济院的地方慈善组织,以弥补养济院之不足,如雍正十二年(1734年)唐县创办的仁育堂,就是与养济院收养对象相同的慈善组织。

  乾隆十三年(1748年)直隶总督方观承上奏,倡言在直隶各地普遍设立留养局,冬天留养无助贫民、春天遣散,有笃疾废疾或年过七十者,则长留局内收养。嗣后,直隶省140个州县设局渐达561处,基本上每县都有4个留养局,普及程度相当高。前两类主要官办机构外,还有些官民合办或官督民办的慈善机构,如普济堂、育婴堂、栖流所、粥厂等等,一起构成了官方慈善机构的基本体系。

  这些官办慈善机构在创建之初,就制定了较完整的规章制度,对设局选址、人员安置、收养期限以及每日供养、经理人的选定都有具体规定。而经费来源,主要是官带绅捐,即皇帝赐给银粮,在皇帝带动下,官员或地方乡绅纷纷效尤捐济,筹资不菲;此外就是发商生息或买地收租,作为维持机构长期运行的日常收入来源,如丰润县收银八百两,建屋之外“余银七百五十二两,置胡各庄地三顷六十四亩,岁收租粮四十九石五斗,作留养之需”,到同治间“邑令谌公以赎瑗增修局,捐一千五百两以商生补助留养费用”;其他来源如政府直接发给的困难救济或奖励经费,或有时从正税银两里拨出部分作为补助,或乡间百姓捐银捐地以资支援。

  民间慈善活动

  明清政府对民间慈善行为设立了多种奖励措施,倡导和鼓励民间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明初,规定生员纳米百石以上可入国子监,军民纳二百五十石可为正九品散官,加五十石增二级,至正七品止;明中期,富民纳粟赈济受散官,多者可受官正七品,甚至有司为立坊。至

  清代,“凡士民人等,或养恤孤寡、或捐资赡族、或捐修公所及桥梁道路、或收瘗尸骨,实与地方有裨益者,八旗由该都统具奏,直省由该督抚具题,均造册送部。其捐银至千两以上,或田粟准值银千两以上者,均请旨建坊。”并制定了详细的劝捐奖励办法,对于出资捐助者实行不同程度的奖励。

  直隶民间的慈善活动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一是个人日常的善行,二是灾荒后的赈捐,三是建立常设养济机构。在明清直隶各地区的方志中,记载了很多“名宦”、“乡贤”、“孝义”、“耆老”仗义疏财、扶贫济困的慈善行为,其中最为活跃的应数士绅和商贾阶层。明清时期士绅在地方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多与地方官员共同参与地方管理,承担许多公益活动和事务;而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很多商人富而重义、好善乐施,宗族贫疾不能自养者、乡党邻里乏绝者都赖以存活。可以说,他们构成了民间慈善行为的主体,活跃在日常的社会救助活动中。赈捐一般是灾荒发生后。如在丁戊奇荒中,直隶连遭灾歉,李鸿章劝谕绅商富户量力集捐,光绪三年(1877年)即得银214344两有余,光绪五年冬到光绪六年冬一年间,赈抚局又收省内外捐银660527余两,大米3236石,高粱5652余石,棉衣160957件,银物赈捐数目之大,就连李鸿章亦承认超乎预料。

  直隶地方州县有很多民间养济机构。以慈善活动最为发达的天津为例,至清晚期,天津有各类慈善机构十三家,除官办养济院、孤贫院等外,其余育黎堂、普济堂、饽饽会、延生社、救急会、寄生社、备济社等均属民办;此外还有专门设置的施棺、埋尸类慈善组织,如

  施棺局、掩骼会等;还有救生会、放生社、惜字社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慈善机构。晚清还发展起来若干所综合办理各种善举的善堂,如广仁堂、济生社、同善社等。

  明清直隶慈善事业发展状况的评价

  清末,随着封建社会渐趋末声,官僚阶级严重腐败,政府对慈善机构的维持多显得力不从心,很多地方的留养局和养济院,建立不过十数年,就因为地方或无暇顾及或管理不善或中饱贪污,“风雨飘摇,渐就倾圮”。民间社会自主兴办的组织则成为慈善活动的主体。然而,从地方史志等材料中可以看到,直隶地区民间慈善机构从规模、能力和持续时间上都明显不如江南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只有北京、天津、保定几个大中城市民间慈善机构较为发达,且主要由其地域范围内的地方力量主导,并未形成地区间的联系;此外,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民间机构与政府关系密切,因而较为容易受到政策变化的影响。

  但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直隶的慈善事业,尤其是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兴盛,对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人民生活的稳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钟欣摘编)

  摘编文献:曹琳著《简论明清直隶地区慈善事业的发展》(本文为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 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