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包含的服务社会的思想

2018年6月19日11:47 来源:上海慈善网

  慈悲思想。《法华经》<安乐行品>里记载了“四安乐行”的修行观,记载了菩萨于恶世弘法时应住的四种规定。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据《大智度论》载慈悲有三种:(一)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的慈悲亦属此种,故亦称小悲。(二)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的慈悲。是无学(阿罗汉)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的慈悲,又称中悲。(三)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乃诸佛独具的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称为大慈大悲、大慈悲。《大智度论》卷二十七里阐释了慈悲的根本旨趣,“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拨一切众生苦。”唐朝《法苑珠林》卷六四、六五中的《慈悲篇》等介绍了慈悲精神的实践问题,如不杀生、放生等。根据《法华经》“草木国土,悉皆成佛”的精神,在修行实践中要给予“生”机会,改善“生”的状况。结合以上论述发现,慈悲的实践过程是关注生命,关注弱势群体的过程,也就是今天社会服务实践的主旨。

  利他主义的布施思想。布施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首,是佛教徒和居士修行的第一要务,布施的特点主要是无我利他。通常根据修行的形式不同又将布施分为财施和法施。慧远《大乘义章》卷十二“言布施者,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惙已惠人曰之为施。”布施是从慈悲心出发,以自己的财物等利他(惠人)的行为。昙无谶译《优婆塞戒经》中讨论了布施的目的:

  智人行施不为报恩不为求事,不为护惜悭贪之人。不为生天人中受乐,不为善名流布于外,不为畏怖三恶道苦,不为他求不为胜他,不为失财不以多有,不为不用不为家法,不为亲近。智人行施为怜愍故,为欲令他得安乐故,为令他人生施心故,为诸圣人本行道故,为欲破坏诸烦恼故,为入涅槃断于有故。

  在卷四《六波罗蜜品》中又讨论了真假布施的区别。真正的布施应做到“三轮体空”,对布施行为的主体(布施者和被布施者)和布施物品都应该忘记,反之则属于假布施。

  福田思想亦属于布施思想的一部分,《佛说诸德福田经》福田的种类,由敬田、悲田而发展为苦田、恩田、贫穷田、功德田等;从二福田发展为三福田、四福田、七福田、八福田。西晋译出的《佛说诸德福田经》中,对七福田《梵网经》中又有八福田的说法。《像法决疑经》说:“我于处处经中说布施者,欲今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乃至饿狗。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不施悲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宝,悲田者贫穷孤老乃至蚊子。此二种田中悲田最胜。”

  此经认为对贫穷者、畜生,以及蚊子等弱势群体积极救护,为最胜功德。

  生命关怀思想。对于生命的关怀和尊重是佛教思想的重要内容,戒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杀生,不仅指人类的生命,还包含一切生命。《梵网经》: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

  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卷八:“我观众生轮回六道,同在生死,共相生育,迭为父母兄弟妹妹,若男若女,中表内外,六亲眷属。”体现了众生命平等的观点。

  救护世间思想。救护思想是佛教徒和居士实践佛教理念的重要支撑,《心地观经》里讨论了四重恩:

  善男子!汝等所言未可正理。何以故?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善男子!众生恩者,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恩故,犹如现在父母之恩等无差别。如是昔恩犹未能报,或因妄业生诸违顺,以执着故反为其怨。何以故?无明覆障宿住智明,不了前生曾为父母,所可报恩互为饶益,无饶益者名为不孝。以是因缘。诸众生类于一切时亦有大恩,实为难报。如是之事名众生恩。

  除了要报父母恩,还要救护众生,众生即是父母,众生及社会之恩,理应报答,而报答、救护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他们,救护众生是修行实践的重要方式。《胜鬘经述记》里讲的是胜鬘夫人听释尊说法,深受启发,发下誓愿:

  言世尊我从今日至终不暂舍,述曰标也。胜鬘意云:若见孤谓无父母、若见独谓无儿等,幽谓深加重缚,系谓枷鎻等系,病即恶风,种种危难者,危谓危怖,难谓厄难,困苦众生,通结上也,若见此类,终不暂舍。何以故引?言必欲安隐至然后乃舍,述曰释也。若见危难,令得安隐。义有二义,一财义、二道理义。若见孤独人,必以财义饶益,然后乃舍;若见幽系人,道理拔彼,令得饶益,后方可舍;若有疾病等人,安慰与药,令除重病,饶益方舍也。

  可见,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中既包含了非常将具体的财务救济、疾病治疗还有心理调适。另外,其它佛教经典中也有关于鼓励慈善和积极参与慈善实践方面的论述。如净土宗的主要经典《大无量寿经》上卷、《维摩经》、《金光明经》、《般若经》、《涅槃经》、《菩萨本录经》、《生经》、《药师经》、《弥勒经》、《阿弥陀经》等。(钟欣摘编)

  摘编文献:李荣峰著《基于社会服务视角的佛教慈善发展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 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