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太平天国战后的广东仓储与救灾实践

2019年2月11日14:52 来源:上海慈善网

  仓储是古代重要的备荒措施。为保障地方粮食安全。缓解灾荒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成丰年问战争的破坏,广东以常平仓、社仓、义仓为主体的备荒仓储体系几近瓦解。同光时期朝廷力图重振仓储,三仓格局出现较大变动。传统常平仓、社仓碍于形势已难恢复,反是叉仓在积谷的背景下。倍受地方官绅推崇,成为同光时期的主导仓种。但是受经济和地方形势变化的影响。义仓的发展规模有限.灾害救济开始更多地依靠市场和地方慈善组织。

  战后广东仓储建设整体上渐呈颓势,仓谷大为减少。但是,广东省在救荒一事上仍是相当成功的。就清代广东灾害统计的数据来看,其自然灾害与饥灾的发生整体呈负相关的态势,饥灾除了咸丰年间有一个明显波动外,整体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晚清时期,仓储储粮的减少并没有带来救灾效果的减弱,在实际的赈灾过程中,义仓仍颇得官民倚赖,视为赈济穷黎和安抚民心的首选。由于储粮有限,义仓于赈灾之效用多如昔日之常平,重在灾后应急。至于持续性的后续救灾,则依赖商贩以及民间绅商团体采买米谷接济。

  晚清愈至后期,地方财政愈形支绌,而商人力量日逐渐强大,一方要借商人资本以补不足,一方也急需拉近与官府的距离以提升社会地位。办赈成了二者合作的聚焦点之一。商人参与赈务主要是通过绅商团体兴办的善堂组织.其中尤以广州“九善堂”闻名。

  九善堂系省港地区七十二行的富商豪绅捐资所建,成立之初,大多于章程中明确规定善堂专为倡办善举而设,所有地方公事概不干涉,活动仅限于宣讲圣谕,并依圣谕开设义学、施棺赠药、赡老恤嫠以及栖养废疾诸大端,后来随着社会影响力的提升,活动扩展到政治和社会其他方面。九大善堂的影响力在一次次的办赈过程中逐渐提升。以爱育堂为例,其自开设以后,地方一切善举,莫不认真筹办,深得官府信赖。光绪34年省城水灾之时,总督刘坤一即将抚恤事宜委之爱育堂,令其妥为办理,施棺,救疾,收殓,打捞等工作相继展开。又修补冲决堤围等务,因经费浩大.亦皆札委爱育堂董事职员等筹款承修。此次办赈,爱育堂亦突破东省垣南海、番禺二县的范围,参与到清远的救济之中,协助清远县地方官绅劝捐备赈.使一邑灾黎得获全活。

  经此之后,爱育堂善名大作,港澳等地之人对之亦表示高度认可,外洋、港澳但有助赈,多交爱育善堂,请其代为赈济。

  至光绪十一二年办赈时,除简单散赈外,地方政府又给予爱育堂以粮米筹措买运的权力和职责。规定,如有愿自备资本前赴江苏安徽买米回粤平粜者,准殷实行户出具保结,由爱育堂绅董报明广州府,详司给照,俟贩运回粤,即赴爱育堂登号,将照缴销。此一决策不仅因爱育堂善名昭著,更因其七十二行商的背景在粮米买运上有绝对之优势。广东商人除了在洋米进口方面占尽地利,当时国内最大的米市芜湖的米粮贸易亦多数为广州帮商人所把持,至1880年,广州已成为芜湖最大的粮食外运地。筹措粮米一事日后渐渐成为善堂的要务之一。光绪二十五年,广东督抚奉旨筹款倡办积谷之时,除自捐廉俸以为倡导外,已不见官方买运之举。尽谕饬善堂员绅广为筹劝。在地方官的这种政策导向之下.越来越多的绅商团体参与到地方的公益事业之中,办赈主体日益多元化。

  结语

  同治、光绪年问,在地方官绅的共同努力下,义仓取代常平仓和社仓成为晚清广东仓储重建的主导仓种。但是,此时的义仓已经与传统所言的民办义仓有着本质不同.而是在晚清积谷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式办仓方式。

  广东仓储在近代转变中存在着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一是市场冲击下的规模大减.一是备荒意义的日益强化。当民食严重依赖市场供给.家无盖藏,骤遇灾害,市场调节难以立见其效,备荒仓储则成了灾害初期的救命稻草。所以,晚清仓储大减,但却难以始终废弃;直至民国,政府亦屡有兴建仓储之举措。晚清义仓的办理方式上也恰好体现了市场冲击的这种特点.既保留了部分实储以应对灾害救急.又采取置业生息.通过买谷平粜以保证救灾的持续性。(钟欣摘编)

  摘编文献:马幸子《太平天国战后的广东备荒仓储重建》,《农业考古》2018年第4期。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 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