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清代台湾地方社会慈善救助机构研究
——以新竹移仓为例

2019年5月27日13:01 来源:上海慈善网

  作为移民垦殖社会而诞生的清代台湾新竹,粮食救济极为重要,不仅是安定民心的保障,也是垦殖推进的工具,因此地方义仓应运而生,成为专门抚赈地方饥荒、平抑粮食买卖的慈善救助机构。在官方推动和民间协助下,清代新竹的义仓事业有了显著发展,亦发挥了一定的社会效能。其发展呈现出官民合力营建、收入渠道多元、布局新

  竹多地等特点,也存在部分年份捐纳欠佳和运营无序等不足。纵观新竹义仓历史,初期由官方筹建并提供资金;随后由士绅等民间力量运营并发挥作用。彰显出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二者的有效合作才能推动社会事业的进步和稳定,同时也说明了清代台湾社会民间力量的活跃和地位提升。

  新竹义仓的概念、设立与管理

  义仓为中国古代地方储粮备荒行为下出现的一种粮食储备设施,多由国家组织、民间参与,最早于隋文帝开皇年间设立。随后义仓制度几经演化,清朝立国后固定为国家仓储制度下的一类,与常平仓、社仓并立,成为救济本地的备荒机构,以便“帮助弱小和危急中的人”待至台湾并入清朝版图,政府亦开始对全台仓储逐步完善。康熙四十八年(1709),时任福建巡抚张伯行命令台湾各县于番社或乡镇设置社仓,由官绅共同捐谷,仓长和乡耆进行管理。因此时台湾汉人社会尚没有完全成熟,因此民众捐立义仓一事暂时被搁置。新竹地区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义仓,则系道光十七年(1837)淡水厅同知娄云创始,其以属地义仓有名无实,促请士绅商贾捐谷设立,但受限于条件,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储备仓库,而是由各家自行保管捐献的粮食。《咸丰元年(1850),淡水厅同知丁日健开始筹划地方义仓之整理,叠谕填补谷物之缺。同治六年(1867),时任同知严金清,立志要将义仓事业扩大,促请地方士绅捐资捐谷举办。严金清先带头为竹堑义仓捐出一千圆养廉银和一千石谷物,后有乡绅董保乐配合地方士绅认捐谷物,选购新竹城内义仓口街金姓人家的房屋改建而成,共有十二间房。从同治六年九月开工,至次年四月竣工,共花费两千九百七十二元贰角。待到严金清主导的竹堑义仓开始建设以后,新竹各地兴起建设义仓风潮。原因是此时经济的发展和文教的兴盛使得以新竹地方士绅和商人为主体的民间力量日益壮大。出于对家族地位和声望的追求以及在儒家“仁民爱物”思想的浸淫下,伴随政府的鼓励,当时的士绅和商人大多积极参与义仓事业,陆续捐谷兴建了新埔义仓、南兴内外庄义仓、九芎林义仓等。但除竹堑城义仓外,因汉人各聚落点散布较广,绅商们兴建的义仓多没有实体仓库,粮食一般由各创始绅董自行储藏。依据相关史料对新竹各大义仓所做的统计见下表。

清代新竹主要大型义仓名称及管理者

 图像 

  这么多的义仓在短时间内建立后,如何对其进行管理,使其正常运作发挥作用,成为参与其中的政府官员和士绅们面临的问题。对此,严金清在取得士绅的配合后将义仓的管理事务分为具体四部份:

  一是在粮食捐献收集方面,由地方政府召集地方士绅与商人,以明善堂统称,参与其事的绅商称为各地“明善堂绅董”,行使集体管理之权,由明善堂负责向地方殷商富户劝捐义谷、兴建新的仓廒等。

  二是日常管理事务方面,竹堑义仓设置仓正(经理)一人,由其负责储谷和经费的管理,与明善堂进行对接。其余绅董自建的义仓,由其任经理,向政府报备后,自行负责日常事务与粮食贮藏。

  三是回馈社会与可持续经营方面,建立了附属于竹堑义仓的明善堂义塾,严金清令义仓拨捐“谷三千六百石充作义塾经费,以筹足兴养立教之宗旨”,义塾经费由仓正兼管,并将部份捐谷贷款生息,作为办公维持费用。

  四是收纳监察方面,则由地方官员定期对竹堑义仓和各绅商自建义仓进行监督和考核。

  新竹义仓的特点和不足

  因政治上的统一与农商经济的发达,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内在要求,清代全国各地的慈善事业兴盛,以养济院、育婴堂、义仓为代表的慈善救助机构繁多。就台湾新竹而言,政府官员的倡导、日渐繁荣的社会经济和士绅商人群体的蓬勃壮大推动了包括义仓在内各项慈善事业的进步。新竹义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点。

  1、官民合力建设。通过对新竹义仓设立进程的考察,可以得知

  竹堑城义仓发展模式为官方率先倡导并注资创建,由民间士绅出任“明善堂”绅董,负责捐助钱粮维持后续运营;而其他私人义仓则为地方社会知名人士自行筹资举办,存粮则多来自士绅与业户,由士绅个人进行贮藏管理,但要接受官方的正式监督、考核与调拨。

  2、收入渠道多元。新竹义仓的收入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仅有地方官员的资金注入,更有士绅等民间力量的捐助,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阶层开始走上前台参与社会事务,商人大多通过个人名义或行郊业户集体进行捐助。除此之外,还有士绅控制下的田地租金等收入。

  3、布局新竹多地。因为地方政府的提倡与身体力行,配合士绅

  商人们当时的大力支持,使同光年间新竹义仓数量众多,遍及全新竹各地,分布较为广泛。除竹堑城内建设有竹堑明善堂义仓之外,距离县城十里到五十里不等的北埔、新埔、红毛港、头份等新竹各村镇,均普遍设置了士绅们捐建的义仓。

  新竹义仓的设立和发展与新竹地方社会的历史进程及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随着国家政策而在新竹落地生根,又伴随民间士绅力量的支持而壮大,对于促进当地慈善事业进步,救济民众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以及义仓建立之初的一些先天性问题的无法解决,新竹义仓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尤其到了清代晚期

  至日据时期开始后,义仓大多数不堪衰败而被废弃。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收粮欠缺。作为社会救助机构,新竹各义仓在大多数年份收入较为稳定,但是亦有时会面对收粮欠缺的困扰,成为义仓扩大规模的阻碍。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主要是因为部分士绅对于捐粮的不配合。

  因此在某些年景,义仓缺粮现象比较严重,或因天灾而导致隔年粮食无法续补,或因绅董不配合而欠纳,从而迫使地方官员发出谕告催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来自士绅的拒缴,这是由义仓先天性的属性决定的,即大部分义仓的运营权归士绅所有,政府话语权不强,一旦士绅不配合那么义仓就将缺粮。

  2、运营无序。因为义仓多由民间士绅自行建立并管理,虽有

  地方政府名义上的监督,但管理制度上的缺陷还是会使很多士绅商人有机可乘。可见因为民间义仓的借出或收入未确实造册,导致新任地方官想监督义仓时,须重新寻找案卷,成为监督的障碍。这种状况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使管理义仓的士绅能够从中舞弊谋利,在义仓的运作里,董事更可以透过挪用谷物、虚报经费、生放重利,以及在帐面数字作假来获利。这种种弊端,使得在同知严金清离任后,历届后继者越来越无法完全管控士绅和当地义仓事务,且士绅配合意愿逐步降低,以致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日本占据台湾,多数士绅拒绝与殖民政权合作,义仓事业没有再经营下去。

  结语

  清代的社会慈善事业在承袭晚明勃兴的基础上,变得更为先进。尤其对于边陲的海岛台湾,汉人社会在此地的逐步完备带来了系统化的慈善事业。为应付频发的水旱自然灾害,台湾在防灾慈善手段上以修筑仓廒为重。通过建设仓储进行存粮,对孤悬海外的岛屿社会是较为有效的慈善办众应对灾荒时起到了一定效用。通过对其设立、管理模式、财政收支的考察,可以看到义仓呈现出官民合力营建、收入渠道多元,布局新竹多地等特点,同时也存在部分年份捐纳欠佳和运营无序问题突出等不足。(钟欣摘编)

  摘编文献:刘拯华《清代台湾地方社会慈善救助机构研究──以新竹义仓为例》,《东方论坛》2018年第2期。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 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