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日11:46 来源:上海慈善网
清代的慈善事业是中国传统帝制时代的高峰,官办、民办的慈善机构众多,提供了养老、慈幼、济贫、恤嫠、医药、殡葬等社会保障内容。清代彰德府[1]的慈善事业从清初的凋敝状态到康熙时期得到恢复,有官办到民办,从养老到慈幼等,在雍乾之际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体现出地域性特色,是帝制时代中原地方乃至华北地区慈善发展的一个缩影。
清代彰德府慈善事业主要包括养老恤贫(如养济院、普济堂)、慈幼(如育婴堂)、助葬(如义冢和漏泽园)、赈济(如仓储)等,这些慈善事业是在地方政府主导下进行的,也吸收了大量民间力量参与,官民合作丰富了当地慈善事业的内容,加强了地方社会保障能力。
1、养老事业
清代彰德府慈善事业中养老是重要内容,其养老机构为养济院和普济堂,其中养济院为官办,普济堂为官民合办,二者在彰德府养老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1)养济院
养济院制度渊源可追溯到唐代,明代则将养济院的设立推行到州县地方,初时叫做孤老院,后更名为养济院,对收养者由官方按月给以口粮。清承明制,顺治五年( 1649 年) 谕令:“各处设养济院,收鳏寡孤独无告之人,有司留心举行。月粮依时给发,无致失所。”(《清世祖实录》)在清廷命令下,地方州县养济院得到重建。同时,国家立法保障养济院养老慈善事业,《大清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在清廷支持下,养济院的养老事业得以恢复和发展,彰德府的养济院也在清初慢慢得到恢复,在雍乾之际得到大发展。顺治初年内黄养济院就恢复起来,“清顺治四年,知县赵建重修。康熙元年,知县张为仁重修”。雍正年间,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彰德府各地养济院得到新建和发展,如雍正八年,临漳县知县陈大玠捐俸重建养济院。到乾隆时期,彰德府养济院在收养孤贫数量和保障标准上都得以制度化。如彰德府各县养济院收养名额固定,总数为340名(见表1)。彰德府各养济院孤贫保障标准也固定为每日人均口粮银1分,年均银3.6 两。
彰德府各县养济院每年孤贫的保障均已货币化,由地方财政负担,从田赋中扣留,每年造预算,名目为“口粮银”“冬衣花布银”。乾隆二年清廷规定孤贫保障标准后,彰德府各县养济院的孤贫名额和保障经费均已固定,每年按照预算从地方财政中支出。故此,彰德府各养济院是清代官办慈善的代表,但限于地方财政薄弱而收养孤贫数量太少。
(2)普济堂
清代彰德府养济院因收养孤贫数量较少,难以体现“矜恤鳏寡孤独”的王道政治,雍正年间,作为对养济院的补充,普济堂发展起来。普济堂为官民合办,彰德府各地政府倡导,积极吸收民间力量进行建设,其收养孤贫数量较养济院为多,是清代彰德府养老恤贫事业的重要力量。
清代普济堂最早兴起于康熙年间的京师广渠门,彰德府普济堂在雍正二年之后开始建立,其发展得到河东总督王士俊的大力支持。王士俊于雍正十二年令河南“每一州县,必于境内建造普济堂一所,多置义田,以溥皇恩,以恤茕独。限文到一月内,鸠工庀材,先将兴工日期报查,再广置义田,续详查核”(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安阳普济堂也建于雍正十二年。临漳县普济堂,“雍正十二年,知县陈大玠捐建,安插额外孤贫。又倡捐、劝捐共银七百七十三两,交当铺生息,收利按月分给养膳”。林县“普济堂,在城东南龙头山村东,清雍正十二年建。住房三十六间,堂内义田五顷四亩,乾隆时额养贫民二十二名”。
2、慈幼事业
清代彰德府慈幼事业的代表是育婴堂。育婴堂在清代康熙年间建立,在雍正年间得到朝廷支持而发展起来,清代彰德府育婴堂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发展的。林县育婴堂,“清雍正十三年建,在城内养济院北,计住房七间,堂内义田六十七亩,今田存堂废”。临漳县育婴堂,“在县治后街。雍正十二年,知县陈大玠捐建。又每年捐银一百九十二两,交善长孙汶、黄键雇乳媪哺育遗孩”。内黄县育婴堂,“在长广门外,雍正十三年,知县陈锡輅奉文建置”。汤阴育婴堂: “在西南门外,雍正十三年,知县杨世达奉宪檄捐建,房三间,大门一座,又劝绅商士民共捐银一百二十两,交当生息。捐谷二百石,堂内雇佣乳母抚养婴儿。涉县育婴堂: “在南关外,康熙四十六年知县黄泽奉文捐置,房六间,地五亩。其地粮二斗,纳银四钱。官自赔纳,南关乡约司其事。”
3、赈济备荒事业
清代彰德府赈济备荒的慈善事业主要是仓储。清代各州县普遍建立常平仓、社仓等仓储体系,以备赈济与救荒,彰德府的仓贮也主要由常平仓、社仓及义仓等组成,在赈济贫民、救灾活民上发挥积极作用。
4、助葬事业
清代彰德府还提供助葬事业,其主要机构为漏泽园和义冢,以助贫民丧葬和掩埋枯骨。漏泽园和义冢之制始自明初,清代完整继承此慈善事业,彰德府各县都建有漏泽园义冢以助丧葬。
清代彰德府慈善事业在官方与民间力量的共同支持下得到很好的发展,历经200 余年风雨洗礼,为地方贫民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在养老慈幼恤贫赈灾救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彰德府慈善事业资金主要来自官方财政支持、社会广泛捐赠和自身资产经营,其管理上以官方为主导,同时官方还委托地方贤达人士进行管理,体现出某种程度的“委托—代理”关系。当然,清代彰德府慈善事业在管理中出现官方贪腐现象,再加上彰德府经济不够发达,最终导致其慈善事业在整体发展上比较薄弱,差强人意。(钟欣摘编)
[1]彰德府,“隶河北道。清初沿明制,领州一、县六,雍正中,割直隶大名之内黄来隶,以磁隶广平。”雍正时,彰德府下辖7 县: 安阳、临漳、汤阴、武安、林县、涉县、内黄。
摘编文献:吕宽庆《清代彰德府慈善事业探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0年12月第39 卷第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