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辛亥革命时期至民国前期的妇女团体慈善活动

2021年4月12日16:42 来源:上海慈善网

  辛亥革命时期,随着“自由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使得妇女团体开展慈善活动有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在“平等自由思想”、“军国民教育思想”和“女性独立意识”的影响下,妇女团体慈善活动如火如荼展开。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争取妇女解放当作民主革命重要内容加以倡导。革命派人士将戊戌变法时期的“兴女学”、“改陋习”发展到争取“男女平权”、鼓励妇女走向社会。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妇女团体在推翻清朝、民军与清军浴血奋战的战火中,发挥女性独有的优势,以参与战地救护的方式与男性革命者并肩战斗,从而来实现男女平权。在外敌入侵的背景下,妇女团体受到“军国民教育思想”思想的影响,以筹募军费、慰劳将士和抚恤军属,实施救亡自强的活动。

  可见,经过辛亥革命时期各种思想的洗礼,进步知识女性确立了“自立”的人格意识。在她们看来,要想实现男女平权,就必须自强自立,摆脱对男子的依赖。而自立意识的确立是进步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正是近代女性得自强不息的内在动力。在这种“自立”意识的推动,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团结广大妇女群众,靠妇女自身的力量争取解放。妇女为谋求地位的改善,纷纷加入武装斗争,除了参军之外,还成立了不少救护和募捐团体。这一时期妇女团体举办工艺教育,使妇女习得谋生技能,达到经济上的“自立”。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已经从男子为主体的解放妇女演变成妇女自我的解放,妇女团体慈善活动也随之产生变化。具体体现在慈善活动的内容增多;慈善救济理念的变化,以及基督教妇女团体的出现。

  1、慈善活动的内容逐渐增多

  这个时期近代妇女团体的数量出现井喷式的增长,慈善活动的内容也逐渐多样化,不仅有筹款筹物,而且还有战地救护、劳军慰属和慈善教育。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赤十字会和中华爱国妇女会。

  (1)中国赤十字会与战地救护

  中国赤十字会的成立,最早可以追溯到赤十字社。而在中国赤十字会成立之前,留日女学生曾于1903年5月在日本东京成立“赤十字社”。当时恰逢拒俄运动,12名留日女学生随同拒俄义勇军北征,报名担任随军护士,进行战地救护。不过,后来拒俄义勇队被日本政府强制解散,赤十字社也没有开展实际行动,但该组织的成立以及留日女学生们的爱国精神对张竹君发起赤十字会有一定的影响。

  1904 年日俄战争爆发后,张竹君曾组织救护队北上,只是刚到达辽东,战事便已经停止。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之后,人们呼吁妇女界迅速组织红十字会和看护队。在时人看来,当时世界各国纷纷成立红十字会,不分轸域对参战双方实行救护,国人亦希望善良的中国女性也应当站出来参与战地救护。相对于医学而言,护理知识更加容易掌握,学习的期限较短。因此,人们提倡妇女界组织看护训练班,在做好充分地培训之后,成立看护队奔赴战地。1911年10月18日,上海医院院长张竹君和上海女子医学堂学生28 人发起成立“中国赤十字会”,并担任会长职务。很快,中国赤十字会会员就达到了123位医务人员,其中女性54 人,由14名医生和40名护士组成。他们到达武汉前线,先后救治1300多个伤员。不久之后,中国赤十字会又派出第二救伤队先是奔赴镇江,接着又转去南京,救治了1000多人。赤十字会的会员们不仅竭尽所能救死扶伤,还募捐衣物和被褥送给伤者,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有些会员还付出宝贵的生命。张竹君组织的中国赤十字会不只是纯粹救护的慈善活动,她们在战场上救护伤兵病员与掩护重要人士撤离,也算是参与辛亥革命的一种方式。

  总之,这一时期开展救护或后援工作的妇女团体非常多,仅上海一地便有劝募手工御寒品会、女子募饷团、女子临时筹助军饷团、女子筹募团、售物助饷会、女子军事团的缝纫部中国红十字会第二团女子协助会、女子后援会北伐军救济队等。

  (2)中华爱国妇女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发了中国普通百姓的国民参政意识,对于中国在此期间徒劳无功甚至任人宰割的败局民怨极大,其中较有影响的当属留日学生中一种军国民观点:中国军人之不备,尚武之精神欠缺”。其所推崇的军国民教育思想实是一种提倡以救亡自强的爱国思想,在妇女中也引起巨大反响。《俄蒙协约》和《商务专条》签订之后,举国上下舆论大哗,中国妇女为尽“女国民”之义务也纷纷成立妇女团体开展反分裂斗争。1912 年4 月3 日,上海女子许日新发起成立以救恤武汉起义先烈遗族为己任的中华爱国妇女会。中华爱国妇女会成立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受到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军国民教育思想的影响。其次,该会成立的一部分原因便是觉得妇女在慈善事业上也需有所作为,不能光让男子获得乐施好善的好名声。于是她们通过开展一些后勤工作,比如筹募军费、慰劳将士和抚恤军属来尽“女国民”的天职。最后是受到中国赤十字会和日本妇女的影响。

  中华爱国妇女会成立后,其开展的慈善活动与其他团体开展的慈善活动有所不同,其救助对象是“军人战死遗裔,贫穷孤寡,及战后残废困于生计者”。这亦反映出受军国民教育思想影响,中华爱国妇女会开展得最多的活动是慰劳将士。总之,这一时期受军国民教育思想影响,不少妇女团体开展慰问军人的慈善活动。

  2、慈善救济理念:从“养”到“教”

  辛亥革命发生后,在女权运动盛行的背景下,妇女们为争取各项平等权利而斗争,她们寻求经济独立以摆脱依附男子的地位。同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创建中华民国,进一步推动了社会转型。妇女团体积极举办工艺教育救济妇女,这种以工代赈的方式能让受助妇女习得谋生技能而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

  1912年3月11日,女权活动家沈佩贞在南京创办“中央”女子工艺厂,并创设“中央”女子工艺学堂。设立该学堂主要是为了帮助贫困者谋求独立生活。因此,学堂招收的学生一律免除其学费,但是针对无故退学的学生则需要按月扣费,补交每月十块钱学费。1912年12月,沈佩贞、陈振华等又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国妇女生计会。其宗旨是“化除闺门倚赖性质、促进家庭教育、手工技艺等学术,俾女界经济得完全独立”。中国妇女生计会是主张女界自立的女权组织,但是亦带有慈善组织的性质。此外,还有蒋胜眉于1918 年在常德成立的“妇女俭德会”。该会宗旨是“争取妇女解放、男女平等”。该会曾创办平民工读团,免费招收妇女学习文化,向她们传授劳动技能。

  由此可见,这时期的慈善救济理念发生了变化,即以“养”为主向强调“寓教于养,教养兼施”的现代理念转变。

  3、基督教妇女团体开始出现

  在这时期,除了普通妇女团体之外,基督教会创办的妇女团体也开展了一些慈善活动。较为著名的有基督教女青年会和中华妇女节制会。这两个妇女组织在中国近代妇女团体中存活时间较长,活动较广泛,影响较深远。(钟欣摘编)

  摘编文献:庄细细《近代中国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研究(1890-1949)(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0年)

品牌项目 更多>>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品牌诞生于1995年,作为上海慈善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项目之一,经过25年的实践,已成长为集规律性和互动性、成长性和品牌性、传播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