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典故]《太平经》慈善思想简析

2023年4月14日9:30 来源:公益时报 选稿:马芸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太平经》提出了建立“太平世道”的设想,描绘了公平、同乐、无灾的理想社会蓝图。为实现太平社会,它要求道众敬奉天地,遵守忠、孝、慈、仁等宗教伦理道德,提出了“乐生”“好善”的教义。《太平经》认为天地的一切财物都是天地中和之气所在,不应被私人所独占,由此提出了“乐以养人”“周穷救急”的慈善观。《太平经》的“承负说”则成为后世道教慈善活动的依据,这一思想不仅推动了后代道教众徒力行善事义举,而且对中国的民间社会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太平经》的善财观

  《太平经》是东汉晚期所传的“神书”——《太平清领书》的简称,它是道教最先问世的第一部道书。该书糅合了先秦儒、道、阴阳诸家思想,企图通过神道设教的方式来宣扬善恶报应等思想观念。《太平经》以“太平”名经,认为“太者,大也……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无复奸私也”,提出了建立“太平世道”的设想,描绘了公平、同乐、无灾的理想社会蓝图。为实现太平社会,它要求道众敬奉天地,遵守忠、孝、慈、仁等宗教伦理道德,提出了“乐生”“好善”的教义,主张在施爱于他人中体验幸福的境界。

  《太平经》所追求的理想世界是无灾异、无病疫、无战争、君明臣贤、家富人足、各得其乐的太平世道。故此,《太平经》认为天地的一切财物都是天地中和之气所生。正是基于这种善财观的阐发,《太平经》才认为,一切财物均应属于社会公有,而非为私人所独占。“此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处,比若仓中之鼠,常独足食,此大仓之粟,本非独鼠有也,少内之钱财,本非独以给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惠当从其取也,遇人无知,以为终古独当有之,不知乃万户之委输,皆当得衣食子是也。”社会只有按真正的道来治理万物,并服从天师教义中宣称的禁令和教令,才是国家与民众致富的根本。

  《太平经》主张生财、守财、使财富可持续发展顺性而为,以柔克刚,点滴积累,爱之于微,成之于著,谦居其下,不恃强凌弱、倚财骄横,才可享元为之富;财富属于民众,无为而能生财、有财、守财,休养生息,还利于民,上要无为下要有为;要顺应财富之性,自然而为,而不可强取豪夺;同时一切财富都是人类共享的,所谓“相生相养”,人还要积极参与和担负生养万物的使命,也就是创造财富的同时还要保护财富,使财富可持续发展。

  《太平经》还倡导一种人人都可以致富的民富思想:“常力周穷救急,助天地爱物,助人君养民。救穷乏不止,凡天地增其算,百神皆得来食,此家莫不悦喜。因为德行,或得大官,不辱先人,不负后生。人人或有力反自易,不以为事,可以致富,反以行斗?讼,妄轻为不祥之事。”就是每个普通民众都可以努力追求得到“天之道”,获得财富。《太平经》认为天地创造的所有生命都有体力,通过积极的努力,所有的人都可以获得食物和衣服。具有源源不断力量的人,会日夜努力,不断地聚集财富,他所获得的一切财富,无论大小,他都会爱护。据此,区分善财与恶财,不仅取决于财富本身是被分享还是被私藏起来,而且也取决于财富最初的来源。只有勤奋工作,很好地运用体力才是致富的体面手段,这样的财富才是善财。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太平经》继承了这一思想,主张人不能贪婪而过于分化,反对苛捐杂税造成贫者日贫、富者日富的现象。财富不仅能聚还要善财,要乐善好施、周穷救急、众善奉行,否则就要获罪。万事万物都有生、养的权利,为政者不能剥夺人们公平获取财富、自食其力的权利和机会。

  “或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处,本非独给一人,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愚人无知,以为终古独当有之,不肯周穷救急,使万家乏绝。”

  富人就应该根据太平思想的观念去运用他的财富,他应分配其财富以供他人之需。这样他就会为自己挣得一个好名声,被提升到官职,而后就能出人头地成为显贵。“天之有道,乐与人共之;地有德,乐与人同之;中和有财,乐以养人,故人生乐求真道,真人自来。”这正是道教所遵奉的那种由“德”的善行走向“道”的坦途的说教。因此,《太平经》认为,真正的财富不是一般的财物,真正的富裕也不是拥有奇珍异宝,而是积“德”得“道”,进而获中和之“善财”,这才是太平世道之最大财富。《太平经》的这种财富思想对于汉唐以后的民间慈善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承负说”要求积德行善

  《太平经》中的“承负说”是道教史上的一个重要观念,作为一种传统的因果报应思想,它使“善恶报应”这一慈善观念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意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对中国社会的民众心理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经过历史和文化的积累沉淀,承负思想已经形成一种宗教伦理道德,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建设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所谓“承负”,《太平经》解释说:“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之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元辜蒙其过,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之治,比连不平,前后更相负,故名之为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病更相承负也,言灾害未当能善绝也。”由上述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承负的意思就是说今人的福祸遭遇,取决于其先人的善恶行为;而今人的善恶行为同样也对其后人的福祸遭遇产生着影响。在这里,《太平经》尤其更强调的是负面影响。先人的过失遗其恶果于后人就是“负”;后人承受先人的过失行为所导致的恶果就是“承”,代代既相负又相承。按照这样的推理,自然可以得出如下的逻辑结论:任何人在他行事做人之时都应该三思而后行,因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可能会给子孙后代带来不幸。

  那么如何解脱承负呢?这就需要人们首先应当奉天心,合地意,顺天道。天道可顺不可违,“顺之则吉昌,逆之则危亡”。“古者大贤人本皆知自养之道,故得治意,少承负之失也。其后世学人之师,皆多绝匿其真要道之文,以浮华传学,违失天道之要意”,“故生承负之灾”。“或有得真道,因能得度世去,是人乃无承负之过。”顺天守道的重要途径有二:一是养气守一。“守一”,也就是守神,即“理元气”也。当时盛行的食气辟谷、胎息养形、守静存神、存思至神等仙道方术,都是养气守一的具体方法。二是读《太平经》书,行太平之道。不仅要读《太平经》,还要传播其教义,使天下人知之;更要身体力行,令天下人行之:“得行此道者,承负天地之谪悉去”。

  其次是积德行善。承负说作为“天道”在起作用的是善恶报应观,体现了“天人一体”的神学思想。“乐生”“好善”乃是天地赋予人的本性。因此,只有“乐生”“好善”,才能符合天心和人意,解脱承负之厄。一方面,为后世子孙着想也应行善积德,“为人先生祖父母不容易也,当为后生者计,可毋使子孙有承负之厄”。另一方面,作为自身,如果能行超乎寻常的大功德,可以断绝来自先人积恶的厄运。“能行大功万万倍之,先人虽有余殃,不能及此人也。”《太平经》称免除承负之厄的人为“种民”,当灾害横行之时,“天地混齑,人物廉溃。唯积善者免之,长为种民”,“种民,圣贤长生之类也”。行善积德可以使人远离祸患,延年长寿,甚至永为种民,得仙不死。由此,积善修德成为道教修道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太平经》里独具特色的财富观和“承负”说等慈善思想,对中国古代民众心理和慈善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建立和谐社会,发展慈善事业,建设慈善文化仍然具有重大的历史借鉴意义。(摘自《〈老子〉思想与现代社会》一书)

品牌项目 更多>>
“孝亲敬老”慈善公益项目

“孝亲敬老”慈善公益项目

为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特设立“孝亲敬老”慈善公益项目专项资金池,在全市开展以“孝亲敬老”为主题的系列慈善公益活动,发放爱心慰问包、帮助老人进行家庭适老化改造,为老人提供爱心助浴、...

联系方式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地址:淮海中路1253号

电话:021-64334343 邮编:200031

上海慈善网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9号甲

邮编:200031